石峡村的长城情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清晨,站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口,抬头远望,就是陡峭山脊上蜿蜒而上的长城。饱尝岁月风霜的砖石,仿佛连接起一道道时光隧道,串联起古今文明。早在山脚下等着的,是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大姐。看到记者畏难,大姐笑着说,这只是开始。
长城石峡段,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处。一番手脚并用的艰难攀爬,终于登上长城。崇山峻岭之间,望京楼、将军楼、鸳鸯楼、勺子城墩堡相望,U型“罗锅城”大弯更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石峡村所在的石峡关曾经是和八达岭关口有着同样战略地位的关城,明代均隶属于昌镇居庸路管辖。作为直隶京师的军事要塞,它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塞外进入北京的要道。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活在这里的“长城儿女”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依托长城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绘就出一幅景色美、产业兴、文化浓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进入乡情村史陈列室,石夯、门枕、城门匾额……400余件展品讲述着这座昔日长城关堡的历史渊源。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梅景田老人,就是他带动了整个村子的长城保护。
自幼在长城脚下长大的梅景田已经80岁了。他还记得新中国成立那年,哥哥姐姐背起他在长城上畅快攀爬的场景,他说那时候风都是香的。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人们保护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加上自然风化,历经沧桑的长城伤痕累累。为了不让宝贵的遗产消失,梅景田开始自发保护长城,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乱刻乱划,这一干就是40多年。
1984年,“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在全国范围开展,掀起了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在梅景田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把散落的长城城砖、条石拿出来交给国家。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在梅景田的呼吁下,石峡村长城保护协会成立,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保护长城的农民组织。近20年来,人员几经变化,对长城的守护依然初心不改。为了守护好长城,在梅景田的带领下,这些年大家轮番上阵,阻止过偷挖长城城砖的,拦住过长城露营的。有些游客不理解还争吵,但村民都明白,守护长城,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必须坚持守护下去。
因长城而建,因长城而兴,被群山环绕的石峡村在新时代获得了新活力。图为2024年5月17日拍摄的石峡关长城与山脚下的石峡村。 中新社记者 张宇/摄
2019年,经过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村里首批6名专职长城保护员正式上岗,刘红岩就是其中之一。长城巡查、监测险情、清理石阶、劝阻不文明行为……正式上岗后,刘红岩每周至少巡查长城5趟,每次要走五六个小时。“有了正规军,我们这些普通村民也没闲着,还是坚持上山守护。除了老人小孩,全村村民几乎都参加了。”村“两委”干部、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队长谷淑梅说。志愿服务队每月自发开展2到3次活动,除了巡查,还会开展秩序维护、文明宣讲等长城保护活动。
十几年前,石峡村还是一座寂寂无闻的山区小村落,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长城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挖掘,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现在,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长城资源,石峡村以“村集体牵头、致富能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宿产业为主体、农林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近年来,北京启动了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并出台《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推动长城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延庆区文物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要利用好这份独一无二的珍贵遗产,不断挖掘长城文化价值,整合长城和周边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古老长城展现出时代新貌。”
“现在日子肯定更好啦。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带建设了,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更强了,我们保护员的工作顺畅很多。”梅景田老人依然矍铄,“我会继续守护长城,让接力棒一辈一辈传下去!”
记者手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75年来,长城见证了新中国的时代巨变,也见证了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石峡村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