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榄李的红花印红心

——记采访海口当代“愚公”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老职工王式军

2019年04月12日 17:04:5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黎海华 徐辉冠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4月10日,我们一行记者来到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访,初以为只是了解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并没有其他特别期许。

  在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实地了解退塘还林情况时,一位在湿地里劳作的60岁左右老人映入眼帘,一名普通的护林工人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从陪同我们采访的海口市林业局陈云峰副局长口中了解到,这位老人叫王式军,他虽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护林工人,没有学历职称、没有科研条件,但在濒危红树林物种红榄李幼苗的培育中,他却成功做出了很多长期从事育苗培育的科研专家都没能做成功的事。红榄李、王式军,这两个我们从来都没有了解、接触过的名字,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景 冯尔辉/摄

  红榄李是红树林的珍稀濒危物种,2014年《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红榄李全国仅存14株,全部分布于海南,在2016年调查时又仅剩9株,属于濒危红树植物。仅存的那几株红榄李也在不断老化退化,红榄李种子严重败育,林下又没有红榄李幼苗,如果不及时培育幼苗,红榄李将在我国消失。由于濒危,多年来被誉为“最红红树花”的红榄李如传世奇物,很少人能见其真容。

  王式军出生在东寨港红树林边村庄曲口的一个渔民家庭,21岁在广州军区入伍参军,24岁退伍后到东寨港保护区,作为一名普通的护林工人在东寨港保护区工作直至退休。王式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红树林调查工作中与红榄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了解红榄李面临濒危的情况后,他克服自身学习和专业空白的局限,承受家庭生活和境遇的艰难,顶着部分社会人士误解的压力,几十年如一日地培育红榄李幼苗。在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最后成功培育红榄李幼苗并自己退休后,他还一直义务坚守呵护着这些幼苗,并想着如何培育第三代、第四代红榄李幼苗。王式军曾被评为2015年感动海南十大人物,曾在2016年被海南省领导在海口市人大会上称为海口当代的“愚公”。

  海口市林业局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同志们都称王式军为“王老”,“王老”不仅代表的是对他年长的尊敬,也代表着对他专业技术和钻研精神的尊崇。在我们驱车到他十多公里外培育成功的红榄李树林中时,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王老已经退休了,但他每天还会骑摩托车来回这趟路照顾这些红榄李。尤为艰难的是,王老爱人患病今年刚走,在他爱人走前长达6年患病的时间里,他一边要照顾病重的妻子,一边细心关注红榄李的生长情况。在培育幼苗期间每当天气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幼苗时,他都冒着风雨第一时间赶到育苗工作站。王老是如此地视“红榄李幼苗”为自己的生命!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退休职工王式军和他携带使用40多年的军用水壶 徐辉冠/摄

  在护林站与王老的交流中,我们看到王老一直随身携带的一只老式军用水壶,水壶的背带已经晒得完全变了颜色。王老告诉我们,他曾在部队当兵4年,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过6次嘉奖。这只水壶是部队的,当时由于盖子会漏水,而他又多次获得嘉奖,部队领导在1980年他从部队退伍时让他把水壶带回了家。“干革命是要喝水的”,他40多年一直用这个水壶带水喝。当被问到现在为什么还叫“干革命”时,王老激动地回答,“革命一直都在继续,和平年代干革命就是为党和人民做实事”。

  在我们将要离开红树林保护区时,我们专程去了王老租住在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宿舍的家中。在王老的家中,他与我们聊他过去在部队的工作经历,聊他与红榄李的结缘,聊他在培育红榄李幼苗时经历的挫折,聊很多科研院所专家对他的误解和嫉妒,聊他未来继续培育红榄李幼苗的计划,针对“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坚持下来”的问题,王老质朴而真诚地答道:“是信仰,是我对共产党和人民的信仰,激励我要一直为党和人民做事”。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退休职工王式军,正为他成功培育并开花的红榄李浇水 徐辉冠/摄

  在采访回程的车上,王老的形象不断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初见时他瘦弱的驼背,他每天骑着摩托车赶往工作站,他随身携带近40年的军用水壶,他租住的简陋的房子……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见过但能想象的画面,他冒着风雨赶着将红榄李幼苗搬进工作站予以保护,他一次次培育红榄李幼苗失败时的心情……但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他拿着浇水壶给唯一一株开花的红榄李浇水的情景。那万绿丛中的唯一一朵红花,不正印证着王老对党、对人民、对岗位、对生态保护的拳拳红心么!

标签 - 红榄李,王式军,红树林保护区,红心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