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2019年4月11日 晴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梁峁起伏、沟谷纵横,吕梁山脉的春天早已褪去冬日的苍茫,绽放出温暖的绿意。
同样是春天。1948年的春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走出陕北,东渡黄河从临县碛口镇走进山西,经兴县、岢岚、繁峙等地区,走向西柏坡,走向新中国。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总结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经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党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天,也就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主要围绕“党的新闻事业的使命任务是什么”“如何在宣传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如何改进报道策略和方法”等问题展开。在谈话开头,毛泽东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使命任务,“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在谈到如何办报时,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影响下,《晋绥日报》诞生了常芝青、甘惜分、纪希晨等一批在新闻业界和学界著名的新闻人。他们曾在现场聆听谈话,并将思想的种子带到各自后来的新闻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直到今天,这篇讲话都深深铭刻在党报党刊人的心中。
黄河一过,便是延安。
当年,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矗立于山西吕梁山脉深深褶皱之中的兴县蔡家崖村,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一二O师师部所在地,是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贺龙、关向应、习仲勋、林枫、续范亭、周士弟、李井泉等将帅元勋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也先后在此地工作、生活。
步入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整洁肃穆。
这里曾是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
院内,贺龙亲手种植的柳树发出新枝,一排黄土高原特有的6孔窑洞在阳光下铺展开来。从延安的窑洞到蔡家崖的窑洞,新中国这一最美的生命正在一步步孕育。
1940年2月,这里成立了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1941年8月,晋绥军区司令部暨一二O师师部移驻此院。
1942年8月,在蔡家崖北坡村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从此,蔡家崖成了当时晋绥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晋绥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各地区抗日根据地中,条件最艰苦的根据地之一,但晋绥却是阻击日本侵略者西进、保卫延安的坚固屏障,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O师主力、一一五师主力扼守黄河以东地区,分别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打击和牵制日军,打破了日军渡黄河西犯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晋绥抗日根据地、绥远大青山区称为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因有晋绥这道坚固屏障,因有晋绥军民以坚强斗志铸成的钢铁长城,日军东渡黄河西犯的战略图谋始终未能得逞。
战火洗礼中,晋绥军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以青春热血参与铺筑了共和国诞生之路,为保卫党中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为革命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不能忘记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为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
曾在现场接受总书记接见的兴县老战士刘丙涛一直记着当时的情景:总书记握着我的手,我的心咚咚直跳,没想到总书记亲切地问我,多大年龄了?我一下就放松了,说88了。有您的英明领导,是全国人民的福气。现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祖国统一,我还要再活88岁。
今年已90岁的刘丙涛老人自豪地穿上受总书记接见时穿过的八路军军装,拉起我们的手,清矍的脸上掠过战争的硝烟。
刘老15岁参军,先分到司号班,后来就到了采购科,17岁时曾一个人赶着54头毛驴,驮着从陕西神木采购的盐、糖、铅笔等物资运到兴县晋绥边区。当时采购科有5个人,他年纪最小,科长副科长都很照顾他。在一次运送物资的时候,刘科长牺牲了。最后5个人中三个人都牺牲了。激动处老人拉着我们的手有点颤抖。
晋绥吕梁地区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进出延安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沟通党中央与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是支持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这里曾安全护送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安全到达目的地,接送中央领导人和党的主要干部、各抗日团体人员、国际友人、民主人士等2800余人,也接送了重要文件、书刊、枪支、弹药、药品、医疗通讯器材、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质1000余吨,承担了在物资上和资金上支援全国解放的重大任务。
抗战胜利后,晋绥根据地更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重要战略后方。
1947年4月,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3000多人进驻晋绥根据地,承担了党中央后勤、情报和通信保障等重要工作。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习仲勋也分别率部从延安迁至晋绥根据地。在这里,习仲勋带领边区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前线,在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一九四七年三月至一九四八年二月的不完全统计,全边区参加抬担架、当向导、后勤运输、看押俘虏、修筑工事的民兵民工达二百一十八万二千人次,支援牲畜一百四十七万八千头次,做军鞋九十二万九千双,筹送粮食一百二十余万石、柴草一亿二千万多斤,动员了四万二千名青年参了军。”这是习仲勋亲笔记下的数字。
毛主席曾对晋绥边区的特殊贡献给予过高度评价:“陕甘宁边区军事上、财政上都依靠晋绥,今后更加如此!”
刘老说,习近平总书记来蔡家崖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年轻人,我就去给他们讲讲晋绥历史,讲讲新中国的历史。孩子们拉着我的手,“爷爷,爷爷”叫着,我真的很高兴,有这么多接班人,我就放心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都来蔡家崖看一看。
谈到建国70年,老人感慨道,70年不平凡,70年不简单,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习近平正带着中国人民强起来。我们要把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吕梁精神用起来,把总书记提出的各项任务完成。总书记讲要实事求是,不是光口号喊好就行,关键是把事做好。现在我们脱贫任务很重,不能等着,干部要起来,群众要起来,一定要脱贫,以好成绩迎接70年。
“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这就是伟大的“吕梁精神”。
战争年代凝结成的吕梁精神,为三晋大地英雄儿女救亡图存指明了方向,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之初,吕梁人民及时解放思想,顺应改革的大潮,又一次完成了与时俱进的壮举,成为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开路先锋。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老区人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助拔穷根、护工培训提高技能、生态扶贫增绿增收……亮点频出、创新不断,“吕梁精神”正在脱贫攻坚的答卷上绘写新的目标。
汽笛长鸣,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驶进蔡家崖。
火车车厢内外,都印着“蔡家崖号”的字样,以及八路军的卡通吹号形象。
2018年6月21日,随着“蔡家崖号”旅客列车首次从兴县驶向省会太原,标志着兴县无火车客运的历史彻底结束,老区人民乘坐火车出行的梦想终于得到实现,也带动老区驶入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快车道。
4623次列车列车长对我们说,“蔡家崖号”是有着革命历史意义的一趟列车。交通扶贫、铁路先行,这趟火车就是扶贫列车。以前乡亲们需要乘票价七十元的大巴才能出行,还受天气影响。如今只需购买三十几元的火车票就能去太原了。”
“在这趟列车上工作,虽然工作平凡,但意义重大。在这趟车上,我们见证着老区盛产的小米、核桃、大枣等特产走向全国,也见证着老区人民走出大山,走向幸福。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来蔡家崖参观晋绥根据地纪念馆进行党性学习的团队,有山西省的也有外省的,他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就乘坐火车来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而且这些团队现在越来越多。”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蔡家崖的春天真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