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种菜,在我们寿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4月12日上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家西红柿大棚的种植情况,一边用手机现场演示大棚智能操控。
在这块占地四亩多的大棚里,崔江元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搞起了物联网,温度、通风、洒水、卷帘在手机上一键就能搞定。“我的大棚是新式‘智慧棚’,只要有通讯网络,就能实时看到大棚内作物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作物特性和季节设置相应参数,实现自动或手动控制大棚内的设备。现在,我在家里喝着茶可以种菜,在去外地讲解技术的火车上也可以种菜,而且产量可控、菜品有保证。”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向记者展示“手机种菜”。 张少义/摄影
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告诉记者,这样的“智慧”大棚是村“两委”带领村民近年来发展的主要方向。2016年初,崔岭西村将复垦的210亩土地和流转周边村的200亩土地规划建设高标准“智慧”农业园区,园区大棚安装自动卷帘机、智能放风机、智能雾化、智能植物生长灯、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装备。村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APP终端远程遥控放风、补光、控温施肥、浇水施肥,节省了60%的劳动力。“今年,村里又规划了200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规划建设13000平方的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和‘智能’蔬菜大棚20个。”
三元朱村第六代蔬菜大棚里应用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 张少义/摄影
“智慧农民”与“智慧农业”紧密相连,而其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在做支撑。寿光因蔬菜而兴荣,更以蔬菜技术创新而扬名。30多年来,寿光市坚持打造技术农民队伍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两手抓”“两手强”。寿光市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间断地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科技讲座,大范围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既培育了一批拥有先进蔬菜种植或管理技术的职业化农业科技人才,也打造了一支实力出众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
潍坊科技学院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张友祥教授告诉记者:“寿光这样的做法既确保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极大促进了世界蔬菜生产技术的国内集聚、实验检验和国内外扩散,并在倒逼机制影响下,实现了蔬菜技术的一次次升级和创新。”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记者了解到这里800亩的土地上已引进了20家企业入园建设。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几年寿光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80%,帮助寿光新一代菜农实现了轻松种菜、精准种菜。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秀欣告诉记者:“传统冬暖式日光温室冬季保温效果好,但是土地利用率低不足50%,示范区展示的阴阳棚日光温室,阳面正常种植蔬菜、阴面种植食用菌等喜阴作物,棚型的土地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示范区以实现寿光蔬菜智慧产业化为目标,重点打造设施农业技术展示区、科研成果转化区、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区、数字农业和节水农业的示范区,以及山东乃至全国农民教育的培训中心。园区创新发展了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土壤改良技术,包括熊蜂授粉、生物菌土壤改良、土壤火焰消毒、秸秆就地还田、无菌种苗生产等技术。
为推进透明、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实时、便捷地为农服务,寿光市自2016年起开发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
“通过智慧监管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全市15个镇街区每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棚个数、蔬菜种类,点击输入一位农户的名字,可以查看到该农户所有大棚蔬菜的交易、检测信息以及农药使用情况,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大数据抓取来的。”在寿光市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展示厅,现场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
寿光市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的蔬菜生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张少义/摄影
目前,寿光的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农资经营店、1020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和15处镇街检测室等,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采集进了智慧监管平台。
“让现代农业的阳光,照进田柳大棚。”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快人快语。在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大棚内,她告诉记者,园区大棚全部配置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设备,并高标准配套完善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网络系统及农资超市、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蔬菜交易市场等设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员“拎包入园用大棚”。这里创新采用“平台公司+运营商+农户租赁”的发展模式,推行“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基本实现了管理园区化、种植标准化、监管智慧化、销售品牌化、服务融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