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人间天堂小康风采”系列日记之二:从三户人家的故事体味一个村庄的温度

2020年06月13日 15:21:1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闫玉清 赵雁

  2020年6月12日 张家港永联村 阵雨

  张家港市永联村,原本是一个江边滩涂穷村,如今发展成为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的佼佼者。我们走进永联村的三户人家,见证这个村庄的时代蝶变,体味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精神温度。

  图为顾秀琴全家。(永联村供图)

  再难,也要“一碗水端平”

  原住民:顾秀琴家庭

  顾秀琴,围垦建村首批村民,2006年从村农贸市场管理岗位调任村委拆迁办直至退休,与老伴儿现居永联小镇老年公寓。儿子儿媳均为永钢集团员工,四人均为永联村社员。

  顾秀琴和老伴儿的一天通常是从逛菜市开始的,不只为买菜,也为一路和相继照面的邻里乡亲寒暄一番。这些天,大家讨论最多的是2020年文明家庭奖评选办法,都想争做文明家庭标兵,金质、银质家庭。

  “我们根本用不了儿子、孙女的钱,村里发的福利就够用了。”曾经历过永联村最穷苦日子的顾秀琴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她会和姐妹们去老年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台球、康乐球,偶尔下盘象棋,天气不好就三五成群相约在家跳健身操;晚餐后是二老的独处时间,打开电视机,连上无线网络用手机玩游戏、聊微信,丝毫不乏味。

  “这样的生活放到30多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谈起初到永联的头几年,顾秀琴会习惯性笑着摆摆手,嗓门也似乎亮了些,“我刚到村里的那会儿太穷了,小偷又多,很多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记得永联老书记吴栋材到岗的第一天,临近农场就为他“送”来三个人,原来是人家捉到的小偷,全来自永联。

  “可能是那一幕让老吴书记太震撼了,为了吃饱饭,当年底他叫了村里300多个人开挖鱼塘养鱼,后来又陆续办小厂、建轧钢厂,日子才一天天好过起来。”顾秀琴回忆,1995年,根据上级的“先富带后富”要求,永联开始并村。

  大家庭里突然新增外来者,如何内外不分家?吴栋材提出了“给每个老村民1万元现金补助,一次性买断老永联贡献”的办法,从此“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

  可对这个一碗水端平的做法,顾秀琴和许多村民一样,起初并不十分理解。

  “原本老永联人可以享受免缴煤气费、孩子学费等,但并了村,人多了,这部分待遇没有了,还要把大伙辛苦赚出来的集体资产平分给后来者,心里难免抱怨。”顾秀琴说。

  面对老村民们的微辞,吴栋材曾挨个解释:“老村民贡献多、牺牲多是事实,但并村不是背上包袱,而是拓展空间,可以互利共赢。如果新老村民间因待遇不同产生隔阂,就可能给未来发展留下永远的鸿沟。这个问题拖得时间越长,越难办。”

  吴栋材的一番话给当时的顾秀琴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几年,因为永钢集团产能扩张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永联村启动了多轮拆迁。但怎么拆迁差别就大了,如果按照“拆多少、分多少”的常规作法,富的人家还是富,穷的人家依旧穷。村里采取了“拆归拆、分归分,一户一套,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政策:拆时按标准估价,一次性补偿到位;分时一张结婚证对应一套房。退休老人每户缴纳2.4万元押金,即可申请入住8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但确保家家有住房的更公平的分配政策也并非执行得一帆风顺。在村委负责拆迁工作的几年里,顾秀琴就遇上过几起掀翻桌子、被人拿着锄头追打出来的事儿。“说得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好在最后人多力量大,发动邻里一起劝,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啊。”用手指着如今所住的老年公寓,顾秀琴和老邻居们都显得格外满足。

  图为陆卫红(左四)与同事。(永联村供图)

  “把道理摆在台面上讨论,总好过在村口吵架”

  新村民:陆卫红家庭

  陆卫红,2008年9月最后一批并入永联的新村民。做过裁缝、开过文体用品店,2010年应聘成为永联村永合社区居委会园区长,2017年1月转岗社区第二网格网格长,现任苏州市人大代表。

  对于这位2008年才并入永联的新村民而言,参与公共事务10年,在与新老村民的沟通中,从未感受到任何隔阂。用她自己的话说,“没觉得因为外村来的就被另眼相看,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信任、彼此需要的交融感,使自己每一份为这个大家庭的付出都觉得心里很甜。”

  在陆卫红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一本发了白的本子,记录着社区1000多户居民家庭的手写信息,因为经常翻看,本子的边角已经变毛。“准备换个大本子了,人太多,实在记不下。”想做到对每个居民情况了然于心,陆卫红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每天上门。

  早上8点-11点半、下午1点-4点,是她雷打不动出现在楼道里巡视的时间,除了采集人口、房屋、计生等基础信息以便录入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存档外,她还在挨家挨户了解服务需求和诉求事项、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等工作中忙得不亦乐乎。

  社区工作事多琐碎,但她喜欢与人交流,既然当了这样的“大管家”,就要事无巨细地为所有人做好服务,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老年人群体。

  在社区大多数老人眼中,陆卫红已成了他们的“闺女”,大到卖房、小到下水管维修,每到一户她都能对老人家中事务如数家珍。“小陆,快点,进来坐。”见到陆卫红上门,老人们总格外热情。

  当然,也有陆卫红解决不了的麻烦。“比如,碰到说不通道理的家庭,就可能受点委屈,好在周边邻里都会来帮着劝解,说的人多了,道理自然就明了了。”

  除了日常社区问题调解,几次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议事会的参会经历,也让陆卫红感受颇多,“我们村有一万多名社员,总有人会对涉及自己的利益分配有异议,怎么协调?大家坐下来开会一块儿评理。”

  陆卫红说,“其实大多数诉求召开议事会的村民并非无理取闹,只是对规定理解得不够充分。通过集体议事,把道理摆在台面上讨论,总好过俩俩在村口吵架。”

  “现在村里大小事都由村民商量着定,涉及涨补贴、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问题,还得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每人都有投票权。”

  让陆卫红惊喜的是,随着议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慢慢转变,从“想说话”到“会说话”、从“看热闹”到“听门道”。“谁说村里的大妈只会围在路边为家长里短嚼舌头?在我们永联,大家谈论的是时事政治,关心的是年终结算、社员确权、楼栋文明公约制定等之类的公共话题。”陆卫红说,这让她倍感骄傲。

  图为李金梁一家。(永联村供图)

  “虽然不是‘村民’,但在永联生活就像在家一样”

  新市民:李金梁家庭

  李金梁,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人,2005年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法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永钢集团工作。先后在基建、招标、法务、审计等多岗位轮岗锻炼,现就职集团监督审计部。

  妻子俞苏燕,安徽池州人,2009年从安徽工程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到永联工作,现为惠邻社工。

  14年前,对于当时25岁的李金梁来说,各地乡村大抵与老家连云港市灌南县的农村并没什么区别。因此,大四毕业那年,面对三份工作机会,他曾思考过:是留在城市但进入尚不成规模的小公司,还是冒险一把,选择当时岗位与专业并不对口且在农村的永钢集团。

  抱着进入更大、更正规平台锻炼打磨的憧憬,2006年初李金梁第一次踏入了永联村。

  “当时就惊呆了,原来农村也有如此超前的现代化规划,一幢幢正在新建的高层居民楼呼之欲出,不再受制于土地的村民有的在企业打工、有的自主创业,充满朝气的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当时甚至超过了部分城市,给人一种踏实感和归属感。”李金梁回忆。

  “来前曾担心的无聊、枯燥、被排挤,竟完全没有发生。”李金梁说,原以为乡村的封闭和排外会使外来者被边缘化,从事的也是脏、乱、累的工作,却没想到一来就感受到平等的待遇,“这样的包容开放是许多城市都做不到的”。

  “虽然我们不是‘村民’,但在永联生活就像在家一样,这里开放、兼容的环境和透明公开、成熟完善的人事、待遇、晋升体系,让人住得舒服、满足,干得有盼头、有回报。”

  “也有人问过我,在农村怎么待得住,就没想过去大城市发展吗?”李金梁说,可在他看来,工作不仅是为了一份收入,更要看生活上的获得感,永联人性化的管理、温馨宜居的环境、平等透明的竞争机会,都是“跳槽成本”,这是别处仅靠涨工资换不来的,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家的感觉。

标签 - 顾秀琴,小康生活,永钢,故事,大管家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