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5年前的今天,总书记来到这里

2020年06月16日 17:58:0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刘名美 李露倩

  5年前的今天,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些脍炙人口、鼓舞人心的话语,就是从这里流传开的。

  5年后的今天,2020年6月16日,我们寻着总书记的足迹,重访花茂村。

  (花茂村 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花茂村原来的村名叫“荒茅田”,过去的贫困荒芜可见一般。

  这些年,脱贫致富成效显著,“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花茂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58人,如今已经全部脱贫,户均1人以上就业。通过精准扶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先刚的土陶烧制作坊,是总书记5年前曾经考察过的地方。他家的作坊最早只做一些泡菜坛子、酒罐子,销路不好,收入不高,甚至面临严重亏损。就在他们准备放弃这个手艺的时候,镇长和村第一书记到家中,和他们一起找原因、谋出路,还请遵义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给他的产品进行免费设计,把他的作坊作为教学试验基地。他听了建议,根据市场需要制作旅游产品,增加制陶体验项目。这两年,他的陶艺工坊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他还在网上卖起了坛子。

  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当地2014年引进山东省寿光市九丰集团公司建设的。5年前,总书记看到这里采取“公司加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方式,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十分高兴。临别时,他对来自山东寿光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如今的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合作社带动村民回乡务工,家人团聚,正如总书记期盼的那样“安居乐业”。

  这里就是总书记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今天,青山绿水鲜花环抱着一幢幢有黔北建筑特色的民居,水泥路编织成网连通着家家户户和一块块农田。从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到通天然气、通网络,再到有电商、有互联网+、有直播网红……今天的花茂,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在这里,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今天,一张张笑脸,成为花茂村最美的风景。

  (花茂村的老人和孩子在纳凉 求是记者 李露倩/摄)

  “别看我们这里山区偏僻,来过两个主席,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习主席。”

  村民质朴的话语,讲出了这片热土上,党带领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到奔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历程和深厚感情。

  长征途中,1935年3月,在相邻的苟坝村,毛泽东同志用一盏马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给这里留下了红色的记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块红色土地,他讲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花茂村的小康之路,是党领导人民一路艰苦创业、团结创造、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而奋斗,广大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共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

  5年变身记,今天我们再次从花茂,读懂了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幸福密码。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