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山青,云雾霭霭。行走在浙江大地上,处处可见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湖光山色之间,一排排、一栋栋颜色各异的别样小楼交错掩映,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徐徐铺展开来。
图为宁波余姚陆埠镇兰山村 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沿着被称为“最美公路”的浒溪线一路向南,驶过烟波浩渺的四明湖,便来到位于四明山脚下的横坎头村。
享有“浙东红村”美誉的横坎头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记的村庄,2003年和2018年先后两次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勉励乡亲们,“要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图为宁波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总书记的回信如和煦春风吹遍四明大地,激励着乡亲们持续奋斗。多年来,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广大村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与殷殷期望,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正在被不断书写,一座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在四明山下正由理想变为现实。
小村庄的精彩“蝶变”
提起农村,很多人都会把它与“破、旧、脏、乱”划等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居环境差,经济更落后,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
曾经的横坎头村也是这样。老村民王奶奶感慨地说:“当年是真穷,房屋破旧,山路坎坷,家家户户窝在山沟沟里,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活”。
当地党员干部一直带领大家寻找解决温饱的办法。然而,致富之路,哪有那么顺遂。由于交通闭塞、产业落后、地方偏僻,到21世纪初,村民们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横坎头村今昔对比 刘唯达拍摄
“蝶变”发生在2003年。
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村里调研,春节后又给村里党员群众回信,鼓励乡亲们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脱贫不是“等靠要”,有了党的好政策,就要使劲往前冲。
在市农科院的指导下,村集体流转出100多亩土地,投资15万元,种下第一批樱桃树苗。村民心中有狐疑,党员就带头示范,率先承包了一些土地,几年种下来,樱桃亩产收益在万元以上。
党员带头的引领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一传十十传百,横坎头村民纷纷转向樱桃种植成功增收,并扩种杨梅、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成功培育了能不断生蛋的“金鸡”。
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民们开始大胆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
短短几年间,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文明村”等荣誉接踵而至,村庄美如桃花源。
“浙东红村”的响亮名片
“四明山有多少高?八百里方圆廿里高;四明山有多少险?铜墙铁壁千万道;四明山部队用啥格炮?铁头砂子檀树炮,四明山用啥格刀,红布绕头阔背刀,四明山部队为谁好?帮助穷人翻身斗土豪。”一曲革命歌谣,道出了横坎头村的红色基因。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报告所说的浙江,就是指以余姚梁弄镇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中共浙东区委进驻横坎头村。
横坎头村,因红而得名。红色是她的名片,是她的血液。
如果说,是什么样的内生动力激励着“红村人”苦干实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闻名浙东的“红村”,曾经见证了国人奋起抗争的铮铮铁骨。她是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等旧址所在地,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丰富的红色资源锻造了横坎头村的文化性格,奠定了横坎头村的文化底蕴。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横坎头村每一寸土地上、浸润于横坎头村每一位村民的心底深处,红色文化在这一座普通的小山村中不断得到代际传承,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走向全面小康最为深厚的精神动力。
“浙东红村”横坎头村 刘唯达拍摄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如同血脉一般源源不断地流淌在一代代横坎头村村民的心中。曾经的“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等乡间俚语,深刻折射出这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困顿的窘境。但正是有了不怕苦、不信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支撑,横坎头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惊天巨变。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横坎头村民的内在精神世界,而且“丰富”了横坎头村民致富增收的外在物质世界。2019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7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48元,同比分别增长40.2%和15.9%,“红村”再次生机勃发。
“绿水青山”的厚重底色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与浙东地区其他山村一样,横坎头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绿色自然资源。村子地处四明山腹地,一条横溪穿村而过,东有著名的白水冲飞瀑,南有羊额古道,是“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如果说“红色”是革命文化留给横坎头村的隐性财富的话,那么,“绿色”则是自然留给横坎头村的显性财富。
图为今日横坎头村 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黄彭勋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开农家乐的人,2006年,他放下相对稳定的工作,借款和家人一起回到村庄,办起了百丈水库农家乐。从门可罗雀到喧闹火爆,依托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等资源,百丈水库农家乐在口口相传中打响了品牌,生意也越做越大。
“客人们来吃饭,个个都夸我们这里的空气好,农家菜味道也好。”黄彭勋乐呵呵地说。
百丈水库农家乐的成功,点燃了周边农户兴办农家乐的热情,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9家,吸纳和安置了大批闲散劳动力,并带动了本地花生、玉米、土猪、土鸡等农产品销售。
“叶子变票子”“农货变网货”“山民变股民”……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横坎头村正在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大踏步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