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下党:昔日“五无乡”旧貌换新颜

2020年07月19日 16:22:0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周昭成 柴潇凡

  青山如黛,绿水缠绕,廊桥飞跨,盛夏的福建宁德格外凉爽。

  记者前往下党采访,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路,穿过一个个狭长的隧道,翻越一座座耸立的大山,真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行车2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地处闽浙交界、曾是闽东革命老区4个特困乡之一的下党乡。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坐车颠簸几个小时后,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15华里,2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乡。他后来回忆这次去下党的经历,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

  整整31年过去了,我们面前的下党乡依山而建,房屋层层叠叠,交错有序,溪水潺潺,游客熙熙攘攘,一副“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昔日下党乡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

  下党新貌。 福建日报社供图

  是什么样神奇的力量使这个村落华丽蜕变,书写了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人间奇迹?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下党。

  弱鸟先飞

  当年,下党穷到什么程度?

  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形容:“老百姓吵架的豪言壮语就是,我还怕你啊,我连圩上都去过,意思是他赶过集、见过世面。”

  路,是下党人苦涩的回忆。

  下党人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皆因走山路挑重物非常艰辛。有一首民谣真实反映了过去下党人外出的艰难与无奈:“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靠肩挑,半世光阴路上忙。”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曾任寿宁知县,他说这里“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可见山路崎岖,跋涉艰难。

  下党旧貌(资料图片)。

  1989年7月,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一次贫困乡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习近平同志的注意。杨奕周感慨地说:

  “第一,财政上拿不出钱,干部的工资发不出;第二,教育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电影队来放电影《上甘岭》,很多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就去看电影了。可是看完了都不走,蹲在那个地上找东西,我们就过去问他们,你们找什么?孩子们说‘我们看到他们打仗,想看看地上有没有留下子弹壳’。您看,这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都不懂得什么是电影,教育太落后了。第三,贫困户太困难,有一对夫妇,穷到什么程度?出门的时候要合穿一条裤子,就是谁出门,谁就把家里那条唯一的新裤子穿出去,回来再脱下来,换给另一个人。”

  杨奕周发言几天后,习近平同志就踏上了他的第一次下党之行。

  我们此行采访的“幸福茶馆”主人王光朝是当年为习近平同志一行挑解暑凉茶的志愿者之一,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一群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持竹杖,从洋边岭的石径上走下来。走在最前面戴着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个子,正是习近平同志。

  “‘地府’来了,我们通公路有希望了。”当时,王光朝既激动又兴奋,他们一边呼叫“地府”来了,一边摆出一桶桶的清凉茶饮。

  下党的历史,在这个见到“地府”的夏天翻开了新篇。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率先解决公路、水电和办公三大问题。第二个月,拿着上面“翻箱倒柜”下拨的72万元,下党公路和电站两个项目先后动工。1991年1月,13公里的进乡公路建成;同年12月,下党电站建成。

  下党这只“弱鸟”,开始以崭新的面貌,振翅高飞。

滴水穿石

  30多年来,下党人在绝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谋发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再回首,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今的下党,水泥路不仅连通寿宁县城,还连接了相邻的浙江庆元县;开通了交通班车往返县乡之间;村民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从日常保健到血液生化检查等各种医疗服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下党,慕名前来考察、旅游观光的人与日俱增。原本沉寂冷清的村落悄然间热闹起来,沸腾起来!

  “来来来,请喝杯茶!免费的。”

  虽年岁已高,王光朝仍干劲儿十足。2016年,他修缮了老屋、创办起“幸福茶馆”,为前来下党旅游的游客提供休憩喝茶的场所。问及名字渊源,王光朝说:“幸福下党,难忘习总。没有总书记当年来下党,没有他牵挂着下党,下党的幸福从哪里来?下党人知恩、感恩。”

  在古色古香的“下乡的味道”一条街,返乡创业的村民王明寿正站在他创办的“百口食堂”前揽客。在后厨洗菜的贫困户王光玉,昔日全家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通过贴息贷款,成为了“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王光玉觉得“很有盼头”。

  下党返乡创业者王明寿和他创办的百口食堂。求是记者 柴潇凡/摄

  习近平同志曾说:要靠山吃山唱山歌。下党村基础条件虽差,但也有优势,村里生态保持较好,600多亩茶园分布在海拔500到900米之间,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具备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村民识字不多,但祖祖辈辈口传手教,很多人懂得怎么种出好茶。

  依靠资源优势,村里成立茶叶种植农民合作社,建设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发24小时直播的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茶园主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茶叶产业越做越大,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创业。

  当地村主任自豪的告诉记者:“如今在家的村民,少的收入两三万元,多的收入五六万元,有的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多。”

  岁月沧桑,下党乡今非昔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9年的14777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04人全部脱贫。

一封回信

  一年前,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总书记欣然回信。

  总书记在信中表示,“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并表示对当年三进下党“至今还历历在目”,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下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求是记者 柴潇凡/摄

  这是多么大的激励和鼓舞,多么大的期待和勉励。如今,“下乡的味道”一条街上很多商铺都在最显眼位置把总书记的信展示出来。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备受鼓舞,我要一步一个脚印,靠山吃山,稳稳地过上幸福的日子。”年近花甲的下党返乡村民王明江回忆起来依然十分兴奋。

  5年前的王明江和村中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在外打工,多年来未脱下贫困户的“帽子”。2015年,听说村里搞起定制茶园需要招一批工人,王明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外面回来了。

  “这里离家近,不用出远门,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还不少,外面哪里有这么好的事。”王明江告诉记者,他在茶场负责茶叶包装,加上种些农特产品,通过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就脱贫了。

  31年前仆后继,31年一以贯之。如今,下党路畅、茶香、新房多,这个曾经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记忆的贫困山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党的巨变,既折射出闽东人民“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也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

标签 -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