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秦岭深处绽放的幸福与希望

2020年07月22日 14:43:0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周璐铭 李丹华

  “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商洛,这座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小城,曾是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商鞅封邑的地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道出了商洛山水之美。

  走进商洛,处处可见奇山秀峰,遍地都是悠悠清泉。商山莽莽,洛水泱泱,这里是“秦岭里最美的地方”。

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村貌 求是记者周璐铭/摄

  殊不知,如此迷人的一方好山水,却曾是陕西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

  身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商洛市柞水县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79个,贫困发生率22.6%。

  如今,这里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呢?

  秦岭多宝,木耳就是其中一个。近年来,柞水县结合县情实际,把木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总书记夸奖柞水人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柞水木耳”火了!

  柞水木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种植木耳给村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7月21日,记者来到金米村柞水木耳产业园,采访了木耳种植户陈庆海。

  “我这一辈子都没想到能站在总书记身边。”回想起几个月前就在家门口见到习近平总书记,陈庆海的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木耳种植户陈庆海 求是记者李丹华/摄

  今年44岁的陈庆海曾是一名矿工,回忆起十七八年的挖矿经历,陈庆海说,就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每天起早贪黑,提心吊胆,年收入却不过一万多块钱。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五口的生活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2017年以前,柞水县木耳产业主要是农户自主栽培的传统生产模式。为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柞水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将木耳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发展壮大。

  2019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陈庆海回村里干起了木耳种植,短短一年的时间,生活变了样。

  “种木耳一季就能挣3万多,搬迁住进了120平米的大房子,用上了四开门的大冰箱,装上了8000多块钱的空调,在自家门口就能工作,还可以照顾小孩。”谈到如今的美好生活,陈庆海喜笑颜开。

  2017年至今,柞水县先后建成了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了1500个木耳大棚、5个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和1条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木耳专业村44个。

  2019年,柞水县发展木耳7500万袋,产出干木耳3500吨,实现产值2.25亿元。目前,全县6944户产业扶贫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

金米村木耳产业园 求是记者周璐铭 摄

  截至2019年底,柞水县顺利实现整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91%。2020年2月27日,商洛7县区宣告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啃下了最后一块硬骨头,出色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希望娃娃们都能考上大学,再买一辆小轿车,总书记来我们这里了,我也想去总书记老家看看!”

  “商洛有青山,商洛有绿水。青山含神韵,绿水荡碧波。”

  如今的大山深处、绿水碧波之间,小小木耳承载起大山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柞水木耳”一茬接着一茬长,不断绽放新希望。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