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用勤劳织就美好生活

2020年07月26日 11:25:2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周璐铭 李丹华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中华自古重农桑。《诗经·豳风·七月》关于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的生动描述体现了中国悠久的蚕桑文化。在陕西石泉县,更有一段关于“金蚕”的动人佳话。

  1984年冬天,陕西省石泉县农民在河道里挖沙、淘金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金蚕”。拒绝了外国文物贩子8000元收购的企图,村民谭福全借了50元路费、怀揣着“金蚕”来到西安,将它郑重捐献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个来自汉代的“金蚕”就成为现在的国家一级文物、国宝“鎏金铜蚕”。

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蚕桑博物馆的“鎏金铜蚕”简介。陆成宽 供图

  时光荏苒。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了这只出土于石泉县的千年“鎏金铜蚕”,称它为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石泉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如今,桑蚕产业更是成为秦巴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1万户,占总农户的22%;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3000户,30张以上大户91户,80张以上大户3户;蚕桑强村50个,有池河、中池等6个蚕桑重点镇,蚕桑产业示范园区5个。2012年至2019年养蚕量稳定在7万张以上,连续八年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一、西北五省第一。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为西北第二大蚕种场。

石泉县池河镇新兴村蚕农刘小兰在查看蚕茧。求是记者 周璐铭/摄

  石泉县池河镇新兴村有个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户刘小兰。最初,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在池河历史悠久的养蚕文化之下,刘小兰想:不如就养蚕吧,既能照顾小孩,还能有些收入。抱着最朴素的想法,付出最艰苦的努力,十年如一日坚守蚕桑业,现如今的刘小兰不仅自己致富了,还成为乡亲们养蚕的带头人。

  她建立了小蚕共育点,为池河等三个镇的210余户蚕农共育小蚕1300余张。她手把手给农户传授桑蚕养殖技术,从采桑叶、喂蚕料、护蚕茧等环节提供一系列的指导服务,村民亲切地称她为“蚕老师”。

  养蚕让刘小兰收获了幸福生活,也让她成为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榜样。

工人在石泉县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缫丝。求是记者 周璐铭/摄

  发展养蚕业给石泉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成效。2014年以来,石泉县有3460户贫困户从事养蚕,其中2118户通过养蚕已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贫困户养蚕5596张,蚕茧收入790万元,户均蚕茧收入8458元。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

  现在,“石泉蚕丝”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2018年,石泉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荣誉称号。“石泉蚕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石泉桑蚕茧”通过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一次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专家评审会评审。石泉县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里巷缲车日日忙,今年又喜熟蚕桑。公家无欠私家乐,细葛含风翦更长。”

  石泉,这个云雾仙山环绕、石上清泉流淌、堪称锦绣陕南的秦巴水乡,因金蚕桑海而更加美丽、更加富裕,这里的人民正用勤劳和汗水织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