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总书记再来我们村吧!”

2020年08月23日 16:01:3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刘名美 乔雪

  “我最大的心愿是,总书记再来我们村吧!我们现在已经搬到新家了。让总书记看看我的新生活,他就放心了!”

  80岁的吕有荣还能清晰地记起4年前的今天,在班彦村村口,总书记握住他手时的温暖。

  吕有荣和他的孙子在家中 求是记者 乔雪/摄

  班彦村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是一个传统的土族村落。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这些“难”曾长期困扰班彦村山上的129户村民。2016年,青海省将老班彦村五社、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35岁的李林秀一家,2016年从沙沟山的班彦村旧村搬出来,住进了班彦新村。“以前山上不通自来水,孩子到镇上上学交通也不方便。”现在,新村水、电、上网都方便了,还用上了电火炕,家里15岁的大女儿吕增霞进了县城的初中。“我就想好好读书,将来在家里这边做个老师。”吕增霞腼腆地笑着说。

  李林秀正在家做盘绣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班彦新村,看望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总书记说,一定要把异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

  4年后,我们来到班彦新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座座黄色围墙、红色大门的院落依次排开,硬化平整的乡间村路,不再泥泞。家家晒谷趁天晴,空气中飘荡着谷物晒过的香味和花草的清馨。新筑场泥镜面平,篮球场上年轻人们释放着青春的力量与激情。村里还建起了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老人带着孩子悠闲地享受着高原的日光。

  班彦新村村景 求是记者 乔雪/摄

  “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总书记平实的话语,直指最实际的问题。

  土族姑娘人人会盘绣。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做工精细,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了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认为,公元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班彦村家家有绣娘,但是怎么让这门手艺成为家家能增收的产业呢?班彦新村建起了盘绣园,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帮扶下,村里心灵手巧的土族绣娘开始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订单,有了比较稳定的工资和销售收入,有的还做起了直播。

  盘绣园的展销间,班彦村绣娘在介绍绣品。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变身致富产业的土族特产,除了盘绣,还有酩馏酒。酩馏酒是土族群众用传统方法酿造的低度青稞酒,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这种酒气味醇香,清爽甘润,绵软舒心,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2018年,班彦新村建成了酩馏酒坊,带动村里的10户农民加入,推动传统的酩馏酒酿造产业化。2019年初酒坊投入运营以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为班彦农民增收致富开发了新渠道。今年年初,30岁的吕有兰不再到西宁市打工,回到村里的酒坊上班,主要负责销售业务。“我有了孩子,现在就想离家近。在这上班,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多好啊!”吕有兰一家2016年从沙沟山搬到新村,现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经3岁了。

  吕有兰在接受求是记者采访 求是记者 乔雪/摄

  2015年底,班彦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73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措施,到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9元,实现脱贫退出。到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74元。班彦新村正在向着幸福的小康生活奔跑。

  班彦新村村口 互助县宣传部供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土族人民古道热肠,饮水思源。总书记牵挂班彦村人民,班彦村人民也对总书记、对党充满深情厚谊。“那一次见面太突然了”,吕有荣老人激动地说,“你的话能不能给总书记带到?最遗憾的是没有给总书记送上哈达。我一直想给总书记送上我老伴做的刺绣。总书记再来,我要把最好的东西献给他。”

  端起一杯酩馏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沉醉班彦新村,景美、人美、情更美,这就是土族人民的小康生活。

  点击视频,一起走进班彦村~

标签 -
网站编辑 - 唐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