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报箱都是居民自己拿漆刷新的。楼道这墙已经粉刷一年多了,你们看,还是干干净净的。”在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居住了30多年的院委会主任郭砚菊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这座小院的新貌。干净整洁的环境,先进的门禁系统,雪白的楼道墙壁,郁郁葱葱的植物……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座典型的老旧失管院落。
郭砚菊向记者展示先进的门禁系统。求是记者申小提/摄
建于1988年的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位于北京市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该院曾长期处于失管状态,院内环境脏乱不堪,居民怨声载道。2014年,赵家楼社区引导院内居民通过选举成立了居民自治院委会,院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随着楼龄老化,小广告遍布、线路老化裸露、下水管道堵塞等棘手问题超出了院委会的能力范围,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
如何破解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2019年3月,街道工委创新引入非公物业企业资源,联合驻区非公物业企业北京首新屋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赵家楼社区成立了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党建惠家”项目,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治共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非公企业专业优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全体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社区+非公企业+居民”三方联动,逐渐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的“赵家楼模式”。
居民在“党建惠家”项目启动仪式上签署居民公约。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供图
院子干净了、多年不亮的楼道灯亮了、人们的心也更齐了。现在,居民们特别关心院里的建设,主动拿出自家装修剩余的水泥补平坑洼的地面,购买油漆粉刷报刊箱,制作智慧门锁将西门封闭……大家一起在公共绿地栽种的南瓜成熟了,每家拿出一勺面,团聚在一起包饺子,有说有笑,特别和谐。“老北京、老街坊的感觉又回来了!”
居民一起包饺子。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供图
生活在潘家园街道的居民们同样感受着老旧小区治理带来的新便利。从2018年北京工业大学四小区试点开始,潘家园街道已经连续三年实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已安装完成电梯18部,正在施工8部,准备施工2部。
“知足,特别知足!”这是家住农光南路22号楼四层的单青莲对记者重复最多的话。单阿姨79岁了,加装电梯前,生活有许多不便。“孩子们都成家了,家里就我和老伴儿,老伴儿身体不好,以前买袋面都挺难的。”22号楼电梯采用的是半层入户形式,单阿姨带记者乘坐电梯回了家。“出了电梯就没几阶台阶了,昨天我去买了两袋面一袋米,我拉着车就上来了。”单阿姨高兴地说。
单青莲高兴地向记者讲述安装电梯后的新生活。 求是记者申小提/摄
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48栋居民楼只有8栋塔楼有电梯。社区有超过30%的居民已步入老年,没有电梯的住宅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加装电梯成为许多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街道多次召开专项工作会,社区党委积极与各产权单位协商,宣传政策,并通过组织居民参观、填写调查问卷、搭建平台答疑解惑、召开居民会议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动员,获得居民认可。2019年1月16日,农光南路22号楼的5部电梯全部投入使用,居民们告别爬楼时代,住上了期盼已久的电梯房。随着22号楼的成功,加装电梯工作也在社区其他楼不断铺开。
武圣东里3号楼加装的电梯刚刚竣工试运行,居民刘士雄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体验。坐上电梯是73岁的刘士雄一直以来的心愿:“即使将来越来越老,我们走不动了,下不了楼了,坐电梯就可以下去,跟老同事、老朋友聊聊天,上医院拿药也可以坐电梯,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啊。”为了纪念这件高兴事,他拍了100多张照片。“小电梯,大民生。一个小小的电梯,托起了我们的余生!”记者了解到,这部电梯预计9月将完成验收正式运行,刘士雄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武圣东里3号楼加装的电梯。求是记者申小提/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无论是赵家楼社区对老旧小区治理模式的新探索,还是武圣东里社区加装电梯的成功经验,都让我们相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定会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来,使家住老小区的居民过上舒心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