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线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模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极大影响。教和学并不是孤立的,当我们敢于向自己亮剑,用严格的标尺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锤炼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能收到来自学生的回应。
思政课教师不能把目光只聚焦到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而是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带出课堂,带出校园,带进社会大课堂。
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元素大学生比较熟悉,认同感也比较高。在教学设计上,选择优质的本土素材,聚焦合适的案例,能够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案例来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宜居社区”的深刻内涵。
为了让这样的案例更贴近学生,我们给学生布置了社会实践的相关作业,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然后再回到课堂中来进行交流展示,让教与学形成一个闭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带回来的照片和体会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举措的力度和成效。
当学习于课堂的理论走向生活以后,理论的枯燥性也随之消失,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到,课上课下的互动比起单一的课堂教学更能凸显思政教学的力度。为了能让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实效性,满足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日常习惯,我总结了这一案例,进行了微视频制作,作为鲜活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从课上走到课下,从书本走向生活,不仅加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更加凸显了春风化雨的效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经典案例来说明思政教学的基本点,这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把知识点和正能量包裹在鲜活的案例中,选取针对性强特别是大学生关心关注的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深挖育人元素,可以增强思政教学的力度和温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校史对于学生来讲是身在其中可以亲自感知体验的现实存在,用校史做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考个人、学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会在课下去校史馆感受学校的发展和变迁,也有些学生主动撰写文章发表在公众号或者发在朋友圈。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表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日常中,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从细微走向远方的力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必然要从自身、从身边做起。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