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那么,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法治究竟能做什么呢?
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成立。该法院定位于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诉讼,实现“网上纠纷网上了”。图为互联网法院成立当日,法官们参加宪法宣誓仪式。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良法带来善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及时将改革发展稳定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法治政府意味着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行政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意味着大力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意味着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意味着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执法司法公正权威将促进法治作用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执法司法公正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继续深化执行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完善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完善司法管理指标体系,提高司法办案质效;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
2020年6月10日下午,重庆市梁平区曲水镇聚宝村谭家院子,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百人宣讲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向市民讲解民法典,引导市民学法、懂法、守法,让民法典的精神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人民图片 刘辉/摄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律、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涉外法治建设保护我们“走出去”
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法律风险防范、合规管理意识和能力,积极为我国企业和公民提供法律帮助;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强对法治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法治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法治实务部门与高等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法治工作队伍管理,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
更多内容详见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文章:《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策划:蔡春玲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