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凉山“悬崖村”:这个村,总书记一直牵挂

2020年11月24日 10:54:5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闻华

  “看到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也很揪心。”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话触动了很多人。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悬崖村”名为阿土列尔村,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千米悬崖之巅。2016年媒体报道,阿土列尔村的15名儿童,为了往返于山底小学和山顶的村庄,不得不在海拔高差800米的山间顺着藤梯攀爬。“悬崖村”的故事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如今这个悬崖峭壁上的村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藤梯变钢梯

  阿土列尔村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这里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如同世外桃源一般,一代代居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村里有四个社,除牛觉社在山下,其余都在半山腰。

  凉山民主改革后,大凉山一步跨千年,交通条件也逐步改善。然而“悬崖村”却一直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无法修路。艰难的出行条件曾经为这里的人们抵挡了战乱与匪患,同时也把这里的人们困在了停滞的时光里,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赖“天梯”——17段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由藤条、木棍编成的藤梯,成年人上山要耗费两三个小时。据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以前上山会遇到一些小猴子,看你一个人走上去,它们就会来捣乱。”5年来,他在“悬崖村”上下来回不少于400次,“大伤没有,小伤有很多”。

  左图为2013年2月22日拍摄的“悬崖村”藤梯;右图为改建后的钢梯。 阿克鸠射/摄

  2016年5月,凉山州和昭觉县共拨款100万元,将藤梯升级为钢梯。全村人花了7个月时间,把总重量120吨的6000多根钢管背上山,最终建成了这段宽1.5米、总长度2.8公里的钢铁“天梯”。

  钢梯共有2556级,每一级都由两至三根钢管组成。前四分之一,钢梯大约呈60度角,单手抓住扶手攀登还算轻松。之后的路越来越陡,有几段几乎垂直,只能双手握住上方的钢管,手脚并用地爬。

  相比之前,钢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出行条件;改建、扩建的村小学给孩子们创设了更好的学习环境;5G移动互联网成功覆盖。

钢梯变楼梯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传到“悬崖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村民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集中安置点。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2人走下钢梯,搬入了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该社区共安置贫困户1428户。

  沐恩邸社区卫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摄

  过去,这里的人们在阴冷昏暗、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人畜混住,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现在,安置社区的每户人家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的标准进行分配,最大住房面积为100㎡,每套房子都包含有卧室、浴室、厨房和客厅。社区配套设施齐全,有学校、商店、就业中心、留守儿童家园、妇幼保健中心、法律咨询室和其他基础设施。

  吉克古者一家六口在迁入沐恩邸前有一些顾虑。“我不会讲普通话,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就是在种地,偶尔会下山打打零工、替别人修房子,收入很不稳定。”他用彝语说道。后来眼看着一批批贫困户搬迁走了,在帮扶队员的一再劝说下,他也决定尝试一下。

  “当时就像做梦一样,这样好的房子我从前都没见到过。在彝语里有一句话:‘一生没见过大象,这辈子是不会梦到大象的’。”不久以后,他决定卖掉老家的牛羊,开始适应搬迁后的新生活。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加快对扶贫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社区治理,对贫困户开展免费的烹饪、电焊、彝绣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吉克古者说:“我的妻子参加了社区的刺绣培训班,平均每天可以绣8双袜子和一条围巾,每双袜子得20元,一条围巾则有35元收入。另外,她还从事社区公益性工作,当清洁员,每月能挣500元。我自己现在也在上厨师培训课。”

走上致富路

  “悬崖村”脱贫之路怎么走,能不能因地制宜?

  “悬崖村”对面是龙头山主峰,背靠狮子山主峰,脚下就是古里大峡谷,拥有溶洞、温泉、原始森林、攀岩、光热、彝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同时,乐西高速、宜攀高速即将通车,交通顺畅。以发展旅游引领“悬崖村”致富,是一条可持续的长远之路。

  有了金窝窝,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2019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10万人。“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体验爬钢梯、到村里看看。”村民某色瓦哈激动地说。

  村民莫色拉洛看到商机后,在村子里开起第一家农家乐。“很多游客上来以后,会住一两天再走,还要消费一些土特产。”莫色拉洛已经接待了上千名外来游客,来自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的游客都在他家吃过饭。如今,“悬崖村”已经开了好几家农家乐。

  “悬崖村”彝族小伙莫色拉博拍摄旅游设施准备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 新华社发(王曦/摄)

  村民莫色拉博被当地村民称为“悬崖村飞人”,从小就喜欢攀岩。此前,他们家靠卖玉米、猪鸡和土豆,每年收入大约为2900元。凭借着自身特长,莫色拉博被旅游公司相中,成为一名户外旅游、攀岩领队,月收入3000余元。他兴奋地说:“以前我做过直播带货,现在我一边当导游,一边拍一些视频放在网上,也能挣些额外的收入。”

  巍巍大凉山,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已经找到一条因地制宜摆脱贫困的路子,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标签 -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