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如今,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成为最重要的标识符号,连接古代中国的历史积淀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繁荣,联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与瑰丽多姿的世界多元文明,搭建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话桥梁。在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产,为子孙后代和世界文明发展留存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
夏文化探索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关键环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遗址、作坊区和贵族墓葬区,出土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龙形器等珍贵文物,显示出这一时期社会已进入王国时代,二里头遗址也明显具有都邑聚落性质。图为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供图
保护第一,系统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仅严格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严格保护与文物相伴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努力将文物的全部价值和历史信息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留传给子孙后代。
守正创新,古今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在城乡建设中坚守文明之重,又要在时代发展中开创文化之新;要加强文物价值研究,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时代新义与当代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人民共享,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化考古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公众普及;广泛搭建文物领域跨界合作平台,促进文物+教育、文物+科技、文物+创意、文物+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吸引更多人加入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的行列,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城址。201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皇城台大型台基上新发现七十余件精美石雕作品,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代先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图为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的石雕。中国文物报社供图
美美与共,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秉持开放的全球视野,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开展交流合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文物返还等国际规则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共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双轮驱动,固本培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加强文物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拓展前沿科技应用、汇聚各方专业力量,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珍贵脆弱的文物资源延年益寿;必须大力推动构建与文物资源、考古任务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机构人员到位、专业队伍稳定并得到加强。
详见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文章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策划:蔡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