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村:一针一线绣幸福

来源:求是网 作者:求是杂志社调研组 2021-08-06 20:53:02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乌蒙山区,群山阻隔、险流环绕,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曾是攻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主战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代受贫穷困扰的苗家儿女过上了梦想中的小康生活。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看望脱贫后的乡亲们。总书记勉励大家,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在化屋村扶贫车间,总书记点赞苗绣,“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精彩的除了苗绣,还有在党中央关怀下,化屋村实现精彩蝶变的生动实践和奋进新征程的不懈奋斗。

  2021年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文化广场上,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蝶变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昔日想走出化屋,一个字,难!

  化屋村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山路崎岖,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悬崖,丢了性命。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

  图为2021年6月6日,人们在化屋村码头广场表演舞蹈。 贵州省委宣传部供图 史开心/摄

  打开贫困枷锁,关键靠发展。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

  “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贵州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努力通过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打造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迎来跨越式发展。

  2007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同年,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有一部分外出务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业,一部分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9年底化屋村贫困人口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00元。

  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图为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针一线绣出来

  化屋村苗绣商店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扶贫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黔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介绍,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6.7%,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并以构图美观、浓厚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

  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图为搬迁群众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务工。

  “我当时就站在离总书记不到两米的地方,听到总书记为我们的苗绣‘点赞’,心里暖暖的。我们会下决心把这项技艺发展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回忆起总书记调研时的场景,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尤华忠仍难掩内心的兴奋,“这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今年,扶贫车间已接到苗族服饰订单1000套。前八个月,扶贫车间产值超过了200万元。目前正规划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苗绣生产车间,投产后生产能力将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与广州花都区的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合作,探索将苗绣元素融入时尚服饰里,让苗绣既传统又时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从种地为生到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苗绣加工厂、黄粑加工厂等特色产业渐次兴起,化屋村群众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前行的强大动力,把日子过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作答

  站在化屋村高处的观景台眺望,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两水汇流、蜿蜒而去,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遥相对峙,险峻壮美。

  乌江的生态环境总书记牵挂于心。在贵州调研时,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2018年,化屋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年禁渔要求,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全面完成退捕任务,长江流域贵州境内2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明确河段责任到人,随时保持河面、河岸干净整洁。采取村规民约约束、文明实践大讲堂等载体提高大家环保意识。目前,六冲河化屋流域水质达Ⅰ级标准。

  如今,好生态孕育了好“钱”景。这一切的变化,化屋村村民王光元感受颇深。

  2003年,迫于生活压力,他远离家乡,和妻子一道去浙江温州打工。虽然这样能勉强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但也导致家里的两个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外打工的两人,无时无刻不想着返回家乡。2016年,他们搬进了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新房。依托化屋村的奇山秀水,办起了农家乐。“我们这里生态好、风景好,周边省市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旅游,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个落后的小村落,能吃上‘旅游饭’、‘产业饭’”,王光元兴奋地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村民们信心满满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日前,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作为全村的带头人,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难掩激动之情,“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大做强我们村的生态养殖、经果林种植、特色苗绣和乡村旅游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化屋干部群众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

  (采写:梁佩韵)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