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
——访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
编者按:路丙辉教授是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教30年来,路丙辉教授以“做一个温暖的思政课教师”为座右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把思政课上成信仰课、人生课,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燃灯者”。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求是网记者采访了路丙辉教授。
图片路丙辉教授(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求是网记者:您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报告的认识和体会。
路丙辉代表:能够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感自豪、倍感振奋,更加深切感受到代表的使命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作为党代表和思政课教师,我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本职,增强本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您认为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新时代新征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路丙辉代表:新时代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成绩斐然。2012年至2021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7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5个增至279个,中宣部、教育部还先后分三批次重点建设了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阵地壮大、人才集聚、成果迭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迎来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的“春天”。
经过全国各高校的努力,十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方面,数量显著增长。各地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比2012年增加7.4万人,教师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另一方面,结构素质明显优化。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到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且信仰坚定、学识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好、宣讲好、贯彻好,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过硬的科研成果、过硬的育人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求是网记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您认为十年来思政课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路丙辉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十年来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首先是通过政策倾斜,提升了思政课的地位。出台了一批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措施,比如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单列,推出一系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使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站在同一高度,有了底气,为提升思政课质量提供了保证。
其次是通过以赛促建,提升了思政课的质量。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举办多层次教学比赛,设立多层次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推出一批精品课程、一流课程、一流思政金课,形成了一大批思政课教师团队,推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科研成果。在理论研究上,推出一批项目,举办多层次学术研讨会,增加学术研究平台,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与思政课相关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些教学科研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思政课更好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是一个十分及时且必要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方案》中提出的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等内容,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两个相结合”,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思政课应该怎样践行“两个相结合”?
路丙辉代表:总书记关于“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宣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经常带领学生背诵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同时,注重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把思政课向企业延伸、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讲好“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作调查,去乡村振兴一线写报告,赴革命老区学党史,进基层社区办宣讲,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您将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承担时代责任?
路丙辉代表: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现在,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00后”大学生的成长正好与这一伟大进程相吻合,他们的时代责任就是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切实落实总书记相关指示和要求,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学生,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青年学生工作的热心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记者:蔡春玲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