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石家庄正定古城,灯火璀璨,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映入眼帘,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碰撞,别具韵味。
图为正定古城夜景。正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正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面积不大,却汇集“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等不同朝代的建筑文物。在正定,一砖一瓦都是文化,漫步城内,深深感到历史长河奔流而过。
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正定工作3年多,他曾深情地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多次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在正定工作期间,他身体力行推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文物普查、修复古寺古碑、健全保护制度,将古建、古树、古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明确保护标识……正是这些高瞻远瞩的理念和决策,保护了正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惠及了正定几十年的发展。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保护要求,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正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依托古建筑群落,推动整体保护恢复。相继实施古城墙保护、阳和楼复建、隆兴寺摩尼殿明代壁画修复等24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已全部高质量完工。2019年9月,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全省首部古城保护专门法规《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并且确定8月24日为“正定古城保护日”,促进古城保护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划定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高标准编制《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等多项规划,严控文物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内的建设,确保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色彩与古城风貌和谐统一,各项建设都与古城风貌、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相适应。
图为正定古城城楼。正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站在南城门极目远眺,屋舍民居多灰砖青瓦,色调简朴,与古迹相得益彰。“千年古郡、北方雄镇”历史风貌有效恢复,“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正定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图为正定古城古塔。正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3月的荣国府,弥漫着玉兰的花香。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推动修缮隆兴寺、兴建荣国府,创下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如今的荣国府,依然游人如织。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接力践行“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实施“旅游兴县”和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活力,把古城风貌、文化文物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与现代旅游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文旅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我们把文化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壮大,打造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鹏介绍,正定现已形成红楼文化经典、乒乓冠军摇篮、元曲创生中心、京外名刹之首、佛教临济祖庭、三国子龙故里等旅游品牌,正定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游人昼夜消费休闲的打卡地,登城楼城墙、游古寺古塔、品特色美食、赏古城夜景……闲适惬意的古城正定,已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热门旅游地。
千年古郡,正唱响时代新声。
目前,正定已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之城,旅游也成为正定县域经济新增长极。202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正定仍接待游客530.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83亿元。
“正定将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持续恢复古城历史风貌。坚持‘旅游兴县’,打造特色经营,做强文旅品牌,讲好正定文物和红色故事,发展沉浸式旅游新业态,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真正把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委、正定县委书记王俊红说。
1987年,习近平同志在为《正定古今》所作的序结尾中说:
“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
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新时代的正定,未来已来。
(采写:李飞 魏天舒 陈有勇 康乾 郝东伟 审核:祝念峰 监制: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