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下,生活着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古老民族——佤族。阿佤人民拥有自己的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记载了先祖们走出石洞、顽强生存的传说。阿佤人民有着守边御敌的英雄历史,有着爱党爱国的光荣传统。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兴边富民政策指引下,阿佤人民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2021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向总书记报告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感恩之情。同年8月,总书记亲自回信,勉励阿佤人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阳春4月,我们调研组一行走进“一花一房都是景,一树一路皆有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实地探访下班坝村、帕棚村、翁丁老寨、班鸽村、龙乃村和国门新村,感受阿佤人民在党的兴边富民政策指引下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的农民画。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佳权/摄
“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是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直达地,”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岩翁自豪地介绍道,“在总书记回信精神鼓舞下,村民们干劲更足了。”“看看这里,”岩翁指着路边,“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话间,路边一个卖茶的农户打开一包茶叶大声招呼我们:“你们过来闻一下,自家做的茶,很香的。”岩翁接过话:“都是好茶,欢迎购买!”
班洪村现任党总支书记杨志良介绍说,“除了茶叶,我们还发展蜂蜜产业,打造了南滚河蜂蜜品牌,产出了生态蜜。”每年二月到四月,生长在海拔1500到3000米山地里的米团花迎来盛花期,其洁白的管状花朵,却能酿出神奇的黑蜜,这种佤乡独有的黑蜜,芳香浓郁,营养价值很高。产业做起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回到家乡。90后佤族青年杨艾少就回到了下班坝,在蜂蜜厂做管理和推销工作。他告诉记者:“黑蜜产业以后还要做得更大,要把佤乡的好东西带给全国人民。”杨志良信心满满:“党委政府从上到下重视乡村振兴、支持产业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像蜜一样甜啊!”
勐角乡帕棚自然村茶园。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王云东/摄
作为一个佤族村中的拉祜族寨子,勐角乡勐甘村的帕棚自然村依山傍水,茶山绵延,仿佛万顷波涛。这里良好的生态和优质的鲜叶茶源吸引了茶叶龙头企业进驻。乡党委书记王晓燕介绍说,“我们在企业成立了村企联建联合党支部,把基层党建与茶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起来,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进步。”勐甘村党总支副书记魏金萍告诉调研组:这个支部作用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协调上级业务部门在茶园管护、有机申报方面给予指导服务;二是协助企业提升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三是做茶农们的工作,帮助他们从原来的自管自销向企业统制统销精细化管理转变;四是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把茶园划分为9大片区,分别由9名党员包保,为茶农们树样板,作示范。通过党组织引领,村集体、农户和企业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通了茶农到合作社、合作社到企业、企业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条。茶农肖红不无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是单打独斗,茶园的管理不专业,自己卖茶叶,经常遇到茶商拖欠鲜叶钱款的事情,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人帮着解决了。”在党组织引领下,帕棚把“小片”的茶叶,做成了“大片”的茶业,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302元。
推进乡村振兴,翁丁老寨、班鸽村打的主要是文旅产业牌。
勐角乡翁丁老寨有近400年历史,整个寨子坐北朝南,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在佤语中,“翁丁”的意思是“云雾缠绕的地方”,寨内保留了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佤族风土人情,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2022年12月,翁丁老寨以崭新的面貌全面开启文化旅游,因地制宜挖掘文旅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晋豫介绍说。具体做法是把翁丁新村作为村民们的现代生活空间,兼顾吃、住、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翁丁老寨以展示佤族非遗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为主要功能定位,作为村民们长远发展空间,实现新村、老寨功能互补、互联。“这一发展思路收到了很好成效。”王晓燕讲:“村民们在专业旅游公司帮助下成立旅游合作社,把新寨里的闲置房屋资产和土地开办成农家客栈、农家特色小店等,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如今,有153户农户自愿加入旅游合作社,以积分制参与景区旅游服务管理,村民成了企业员工,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此外,翁丁还把“观光”变成“体验”,推出“摸你黑”祝福、佤族彩绘、拉木鼓、舂米、阿佤情歌、民族服饰展示等文化体验活动,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现丰富多彩的佤族文化。王晓燕自豪地说:“‘翁丁’在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成为旅游目的地热词,与之有关的视频观看量超过5.5亿次,网络搜索量超3000万次。接下来,县里还要持续打造翁丁村活态文化博物馆,佤族文化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
糯良乡的班鸽村位于沧源县世界佤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规划的核心地带,该片区拥有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集中了沧源县优质自然、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发展农文旅产业,班鸽村先从村庄整治开始,再对房屋、道路、饮水工程、厕所、污水官网整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山、水、林、田、湖、人家的协调,实现村、景融合。“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生态环境,而是让村庄建设和峡谷风光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让村寨既成为可看的风景,又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唐兴平说。
沧源佤族自治县司岗里崖画谷景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茶超/摄
班鸽村将85户农户组建起来,成立合作社,把360多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集中打造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班鸽村党支部书记李江龙介绍道:“我们把合作社社员分编成多个小组,组织他们参与特色手工艺品制作、饮食文化、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既让社员参与到村寨人居环境和服务管理提升等工作中,又让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赵安群在村里开了一个小超市,不忙的时候还会编织佤锦、挎包等特色产品;她的丈夫开上了观光车,相比于以往外出打工,现在夫妻二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赵安群对记者说:“好风景带来好‘钱’景,好日子还在后头。”
来到勐董镇龙乃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里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边民富、边疆稳。”勐董镇党委书记李继云说,“我们党委政府就是要想办法让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近年来,临沧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得益于这一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沪滇项目的帮扶支持下,龙乃村大力发展甘蔗、茶叶、畜牧业等产业,新建了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等设施,如今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9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9元;村里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100%,污水处理率50%以上,洁净能源使用率70%以上。“我们的好日子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守边有我,请党放心。”龙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掷地有声地说。
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一角。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庭/摄
勐董镇永和口岸的国门新村与缅甸佤邦隔桥相望,是个典型的边境村。其所以叫“新村”,是因为它是从山上搬下来新建的村。“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上永和上寨自然村64户238人搬下山来,开始了新生活。”国门新村党支部书记鲍艾保告诉调研组。
“易地扶贫搬迁只是‘挪穷窝’,让新村的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边防固、边境稳’才是目标。”李继云表示。为此,党委政府下了不少细工夫。新村建设纳入了沿边小康村、“岸城一体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统一规划;为村民建立就业台账,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发挥“国门”区位优势帮助村民就近就业;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旅游服务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产业资金,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和特色水果产业;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 ”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激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
“看看现在的村子,”鲍艾保激动地说:“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球场、水冲式旅游公厕、太阳能路灯、观景台都建得好好的,家家户户有花、有果、有树、有菜,是个美丽的村子呢。”说话间,又一群游人来到观景台,在写着“一寨观两国、远眺金三角、遥望公明山”的“国门”下拍照留念,呼朋引伴的欢笑声盖过了老支书的声音……
(采写: 蔡春玲 魏天舒 陈有勇 郭冰娜 刘祥元 王丹 刘畅 视频制作:刘畅 马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