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4-04-12 09:37:35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这样的场景在新时代已是常态。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

  万众期盼中,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发出新征程上“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豪迈誓言。

  这一幕,人们倍感亲切。2012年11月15日,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人民擘画的新时代图景壮丽绚烂,人民至上是其中最鲜亮的底色。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图为2024年2月20日,人们在观看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毛龙节舞龙大赛。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江山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惊蛰起,春水润。人民大会堂里又一次见证了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回响起政声与民声的交响。从2013年至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59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兼听广纳、汇聚众智。一幕幕温暖画面,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把民声、民意、民智带到全国两会。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8件。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居民们的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搭上国家立法“直通车”,民法典等法条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中无不闪耀着群众的智慧……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覆盖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愈发完善,保证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针、政策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坚持人民至上在民主政治领域的生动写照。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追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年3月19日,两会之后的首次考察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段温暖的对话也发生在湖南,在10多年前的湘西十八洞村。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苗族老人石拔三黑黢黢的木屋里,察谷仓问生活、看床铺感冷暖,还同她坐在火塘边拉家常、算一家子的收支账。也是在那一天,在村里院坝的前坪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

  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只为“看真贫”;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只为“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化为最响亮的誓言、最坚实的举措,引领全国人民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创造近一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

  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会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要求锲而不舍推进全面小康,才会以“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好疫情防控,才会以“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才会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久久为功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心系苍生,中南海直通老百姓;为了不负人民,治国理政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一系列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政策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断推动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人民至上,是宏大的、长远的,也是具体的、细微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走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关心“小厕所”,只因其中蕴含着“大民生”。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小胖墩”到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百姓一件件一桩桩“小事”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汇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突破口、发展着力点。

  当“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同向聚合,发展的“大图景”与千家万户的“小目标”交相辉映,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展现在人民群众灿烂的笑靥中。

  坚持人民至上,最终要落脚在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标尺。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后来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荒茅田”早已一去不返。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已经成了花茂村的文化名片。

  在浙江舟山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乡亲们对村干部的点赞,指出“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后不久,向全党号召“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无论何时何事,习近平总书记总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群众意见作为“最好的尺子”。

  “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总书记卡沙沙(谢谢)”,“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一句句肺腑之言,道出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信任。

  更多精彩,详见《求是》2024年第7期新华社记者文章《江山万里 人民至上》

  (策划:魏天舒)

标签 - 人民至上,民生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0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