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催生新的动力源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4-06-13 11:04:19

  “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重大部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2024年3月1日,一孔长32米、重约700吨的箱梁稳稳落在成渝中线高铁龙泉特大桥208至209号墩之间,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箱梁架设施工正式开启。

  成渝中线高铁从重庆北站往西延伸,经重庆科学城、铜梁、大足石刻、安岳、乐至、简州等站点,穿过龙泉山,抵达成都站。项目线路全长292公里,其中四川段189公里,重庆段103公里。

  这是成渝之间第4条铁路大通道,设计速度350公里每小时,并预留提速空间。项目建成后不仅将进一步拉近成渝双核之间的时空距离,还将衔接渝宜高铁、联通华东华中地区,进而串联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激活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潜力。

  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先行军”。当前,川渝间已经建成铁路通道达6条,并已联合开工建设成渝中线、西渝、成达万和渝昆等高铁通道4条。同时,川渝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21条。更多“瓶颈路”、“断头路”被打通,有效支撑成渝双核联动和双圈中部崛起。

  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重庆以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跃升。图为2024年4月25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工作人员在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走进重庆果园港,船舶、货车及货运列车齐齐上阵,集装箱、整车、散货等有序装卸,一派忙碌景象。这些装卸的货物中,有不少是往来四川的中转货物。

  同处长江黄金水道,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川渝两地携手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区间航运,优化干支直达航线,推动“小转大”、“散改集”,泸州港、宜宾港至重庆“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化运行,加密四川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至重庆果园港的货运水上穿梭巴士。

  从宜宾港始发的“川—渝—沪”外贸集装箱班轮快线,通过定时发班、舱位互换、一船直达、海关提前转关等措施,通关和物流整体运行时间由原来出口的12天至15天缩短至12天以内,进口由原来的20天左右缩短至14天以内。

  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航空领域“振翅高飞”。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工程完工,新机场选址获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高质量运营。“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格局已经拉开。

  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不仅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联外通水平,更为区域内资源高效配置、要素顺畅流动、产业紧密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11月24日,时代长安标准电芯下线仪式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举行,标志这个由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打造的先进动力电池项目正式投产,也意味着四川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进一步融入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集群。

  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川渝两地先后联合编制印发《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等政策文件,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

  双方联合搭建的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已经汇聚50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全域自主配套率达到80%。

  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新能源汽车产量65.2万辆,增长35.8%。两地汽车制造业产值达8100亿元,同比增长7.5%,汽车出口额增长61.4%。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明确要求。

  2024年1月19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举行2023年度用户大会。大会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超算中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50%,达到128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45座城市;综合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达到50%以上。

  作为西部第一家国家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协同的“加速器”。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借助成都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和技术服务能力,将验证汽车外形时间从之前两到三个月,缩减到现在两三天。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构筑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目前,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在川渝落地建设,有的已经产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川渝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正式认定,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在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等多个领域形成原始创新集群。

  激发创新动能,必须同产业衔接。成渝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现已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1项,共享大型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

  为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完善创新生态,川渝还共同设立50亿元(首期10亿元)科创母基金,协作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动“重庆英才服务卡”、“天府英才卡”服务内容对等互认,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更多精彩,详见《求是》2024年第11期新华社记者文章《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策划:魏天舒)

标签 -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6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