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来源:求是网 作者:高长武 2024-06-21 15:38:59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来的重大论断和明确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正确推进“第二个结合”,首先就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处理二者关系问题上所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这样的科学态度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两个是、两个不是”的科学论断上。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此后,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讲到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涵。比如,2014年10月13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将论述的落脚点进一步具体到文化领域,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角度作了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整个道路、理论、制度的逻辑关系”所在,是激活古老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文明从蒙尘遭难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沧桑巨变的关键密码。这已经为我们党的奋斗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的结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党领导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历史启迪未来。新征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形势,把我们已经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和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掌握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动摇甚至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共产党人,就会失去科学指导、丧失先进性进而陷入被动境地,就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颠覆性错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守一条底线——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丝毫不能削弱更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有段经典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即使是作为科学理论和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要在中国的时空条件下真正发挥武装人们头脑、指导人们实践的巨大作用,就必须本土化、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浮在空中、落不了地、扎不了根,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就无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在中国的发展也会遇到挫折。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既定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不应该也不可能割断与中国历史的联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而必须立足中华大地,科学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指导思想与文化根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坚持有鉴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应该秉持一条基本原则——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土壤,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这实际上是从反面角度对前面两点的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必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历史地、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反对各种虚无、解构、割断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指对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历史,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史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没有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近代以后的中国这样一个既定的时空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回答和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绕不过去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激活和重塑中华文明、实现近代以来中国沧桑巨变的思想锁钥。

  “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指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没有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继、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历史文化则是这些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既不能人为割断,要看到中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珍贵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的时代价值;又不能复古照搬,要坚持批判地继承,“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不能泥古守旧,而是要立足现实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转化、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实际上阐明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必须联系近代以后中国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是、两个不是”的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应该坚持的科学态度和必须反对的错误做法,为我们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引和方法遵循。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讲过这样一段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讲话,我们应该牢记于心、落实于行。

  来源:求是网

  作者:高长武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李飞 申小提

  审核:顾保国

  监制:于波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张盼 审核 - 于波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6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