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雨送爽秀古塔,碧潭荡漾泛彩船。凉风习习的秋日午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南角的洛邑古城游人如织。四方游客身穿唐代襦裙、明代马面裙,妆扮成古装佳人、名士才子,团扇遮面、裙裾翩翩,兴致勃勃地漫步于唐代新潭码头、宋代文峰塔、金元古城墙等历史遗址,驻足打卡在灯狮画桥、香罗幔天、隋唐集市等互动新场景。置身其中仿佛梦回隋唐,“万国衣冠”盛世气象扑面而来,人气、和气、喜气汇聚升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洛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旅融合,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
洛阳市老城区拥有66处文物古迹、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91处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为深入贯彻落实文旅融合发展要求,老城区近年来以旅游资源“文”化、“活”化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老城区区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立足‘老城实际、文化实践、人民需要’三个着力点,老城区创新打造‘历史为轴、汉服为媒、沉浸体验’文旅发展新格局,营造沉浸式、多元化体验场景,用个性化、体验化和数字化文旅产品,着力为游客提供文化新体验。”
围绕“梦里隋唐,尽在洛邑”品牌定位,洛邑古城融合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运用“一步一景”、“一街一景”、“一区一景”的设计手法,塑造穿越式场景,再现古城古韵。同时,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推出汉服虚拟试衣镜、《三生三世牡丹情》灯光秀等,设计情景剧等体验活动,使游客在互动中触摸历史、感知文化。“汉服+古城”的打卡方式迅速“出圈”、持续升温,成为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夜幕下的洛邑古城游人如织。中共洛阳市老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石智卫/摄
“汉服热”带火了“洛阳热”,文旅融合激活一池春水。穿汉服、赏美景、逛古都、品文化,洛邑古城及整个历史街区的火爆“出圈”,带动了文旅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自2023年以来,以洛邑古城为带动,老城区经营汉服商家从18家增至900余家,集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服务的产业链日渐完善。“‘洛邑牡丹令’之风起洛阳”全城剧本体验游、“月满中秋·诗情画邑”洛邑古城中秋国庆游园会、实景剧目《唐宫乐宴》等沉浸式互动演艺相继推出,“新文旅、新体验、新消费”蔚然成风。今年暑期,洛邑古城游客总量突破300万人次,平均日接待游客量5万余人。
为了从“出圈”变“长红”,洛阳市开拓“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发展新思路,加强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致力于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互动性、故事性十足的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走进龙门石窟景区近旁的龙门古街“无上龙门”体验馆,只见一幅巨大的龙图腾扑面而来。随着馆内齿轮转动,鱼跃龙门、石窟开凿、神都洛阳、飞天牡丹等光影流转,记者与游客们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完成一场极致多彩的文化巡游。洛阳龙门旅游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无上龙门’采用全息天幕技术,充分挖掘龙门石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线索,将具有显著时代符号和文化特质的场景穿插其中,让游客参观龙门石窟之前,就能在穿越古今的光影变幻中了解洛阳和龙门千年文化侧影。”
古都焕新穿越古今。洛阳市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古都文化、非遗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新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围绕亲子互动、研学游学等新兴消费需求,发展复合型消费新业态,推动文旅新场景转换为研学服务新产品。
在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互动体验展厅,“一粒米的漕运之旅”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正在参观的一群中小学生踏上舟船,化身为一粒米被带入数字展演角色,从苏杭产粮区出发,经过租税征收、乘船转运,历经沿线不同城市,最终到达东都洛阳,被送上餐桌,完成一次梦幻的漕运之旅。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知识融入炫酷的动画与游戏,古沉船、粮仓遗址、码头场景、河道疏浚的立体展示寓教于乐,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年轻化消费激发市场新活力,以移动端传播构建营销新格局。聚焦年轻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洛阳推出牡丹游等特色活动,建设云华里、慢居十三月等精品民宿,开发考古盲盒、历史人物手办等文创产品,开展特色文创市集,叫响“古都夜八点”。加快完善“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产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强与网络平台和网络大V合作,实现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引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坚定不移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洛阳市将推出更多具有古都特色的文旅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推动文旅‘出圈’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记者: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