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核电崛起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4-10-13 14:58:2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核工业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核安全之路,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图为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基地。中核集团供图 过东海/摄

  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石油危机,一些核能先进国家早已进入核电开发高潮,而我国仍高度依赖化石能源。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因缺电问题突出,工厂“开三停四”成为常态,新办工厂甚至不敢开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实现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核工业也迎来了战略调整。中国核工业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保军转民为核心内容,将改革脱困、核电建设摆到重要而突出的位置,核电产业逐步崛起。

  如今,漫步在秦山核电站核反应堆正对面的山麓上,会看到一块刻着“秦山春晓”4个大字的石碑。山峦之上,错落有致的高压铁塔架起粗大的电线,将绿色核电源源不断地汇入华东电网,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着不竭的能源。与秦山核电站一墙之隔,便是绿油油的农田,时有农民穿梭其间劳动,这一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已经持续了30多年。

  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历时81个月的建设,1991年12月15日,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中国核电技术重大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秦山核电站就像一支报春曲,奏响了我国核电事业的春天,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在秦山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国外的傲慢与偏见,也时时刻刻刺激着大家的心。就拿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来说,起初,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然而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却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焊接时,要有该国专家现场监督。为此,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亲自披挂上阵,联合著名焊接专家潘际銮,半年内拿下这项技术,并把省下的10万美元用于各项自主技术攻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秦山核电站共有200多个主辅系统,有设备2.4万台(件)、仪表和控制屏台1.76万台(套)、阀门1.17万只、管线160多公里、电缆1100多公里,每一个零件上都满含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原生基因。凭着不服输、不畏难的劲头,秦山核电站抵御住挑战,从封锁圈中突围,开启了我国铸剑为犁、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

  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的16天后,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协议,标志着中国跨入核电出口国行列。此后,中国陆续研发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压水堆系列技术。核电建设的重大突破,使核科技工业力量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核科技工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带动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求是》2024年第19期中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文章《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策划:许华卿)

标签 -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