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是指导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统领性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一、重大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从强调区域不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相继实行沿海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战略,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实施方案来细化、实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效应不断增强。2008年—2018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整体快于东部。同时,我国区域实质性差距尚未明显缩小,东北地区与其他三个板块的分化愈加明显,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现象,特殊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等问题仍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
夯实四大板块基础。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是指导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应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空间协调功能。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保障支持能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在开放发展中实现全面振兴;东部地区要强化创新引领,在转型升级、体制创新和陆海统筹等方面为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累经验;中部地区要重塑区位优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拓展开放合作领域,实现加速崛起、全面崛起。
强化三大战略协同。三大战略是引领“四大板块”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发挥三大战略协同效应,加强板块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京津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高标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为契机,提升京津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培育河北城市群,引领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转型开放发展;“一带一路”聚焦产能合作、通道建设、金融保障、人文交流等重点,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长江经济带发挥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完善全流域、多层次协商合作机制和工作机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上中下游高质量协调发展。
加大特殊区域扶持。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是推动“四大板块”共同发展的创新举措。应以分类指导、因区制策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对口协作(合作)、对口支援制度常态化,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丹江口库区和三峡库区对口协作(支援)、东部发达省市与东北地区对口合作,完善省际、县际和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加强政府引导,遵循市场原则,探索生态补偿、产权交易、购买服务、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园区共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二、重点地区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三大地区以全国5%左右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3%以上的人口,贡献了全国45%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当前,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但仍面临着协调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薄弱等问题。三大地区是完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引领国内高水平城市群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双重任务,应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和湾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经验,为优化城市群布局、进而推动相邻地区协同发展提供新模式。
完善协调机制。世界级城市群均重视顶层设计并建立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目前,国家层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相应办公室,但是协调机制与区域政策有待明确;珠三角形成了以政府协同治理为主导的多层级协同机制,但“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一个新命题;长三角建立了高层定期会晤、协调会议等磋商机制,但缺乏强制执行机制。应加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谋划规划落地实施。在国家层面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机构,地方层面整合现有区域协调机构和常设机构,探索成立具有区域规划决策权、管理权、执法权等的跨区域权威治理机构。社会层面成立由行业协会、智库、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政策研究和宣传推介。
强化创新驱动。世界级城市群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京津冀地区汇集了1/3左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开放度高,长三角地区拥有全国1/4左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三大地区内均存在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充分等共性问题。以三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联通基础设施。世界级城市群均具备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三大地区亟需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打通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断头路”,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供应体系,建立安全普惠的综合信息网。建立区域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内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共享。
三、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城镇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数量显著增加,1978年—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40.6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增长2.4倍。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14个城市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同时,北上广等城市“城市病”凸显,中西部中心城市呈现“一城独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发展规模等要素进行前瞻性、高起点谋划,从空间协调、创新驱动、绿色持续、开放包容等维度同步提升中心城市软硬实力。以全面创新为导向,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提高金融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坚持“田园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弹性、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文化共同体,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未来竞争力。
提高中心城市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一定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城市多元治理、精准治理、民生治理、依法治理相互配套。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态,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拓宽政府、企业、市民等参与渠道和领域。整合民生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城市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治理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机制、舆情监测体系和网络市场管理体系。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有机疏解,是有效解决“城市病”、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合理定位空间范围和城市发展边界,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循序渐进,加快培育建设都市圈,处理好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实现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最大化。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与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均衡发展。
四、生态长江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共”字、难点在“共”字。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近年来以区域协同促进绿色发展、以生态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长江经济带前列。不久前闭幕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努力形成“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围绕“一主两副多极”,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时代方位、区域协调、产业协同等因素作出的决策。
“一芯”助推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芯驱动”坚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一张图”。一是产业之“芯”,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将武汉、襄阳、宜昌等地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二是区域之“心”,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和襄阳、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提升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三是动能之“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
“两带”支撑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两带支撑”以长江、汉江为纽带,瞄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对接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为目标,完善带状串珠式城镇组团发展格局。以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为主线,深化长江沿线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峡生态经济区、龙凤经济协作区、咸宁—岳阳—九江等跨江合作;加强汉江沿线陕南—十堰、襄阳—南阳等跨江合作。推进沿江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共同开发和联动发展,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三区”厚植长江经济带绿色基调。“三区协同”坚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一盘棋”,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生态资源,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一江清水、一库净水,打造绿色发展增长极;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以绿色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打造转型发展增长极。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