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有党性的

2019年07月22日 09:40:50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许迪

  哲学是有党性的,这是列宁总结了几千年的哲学史、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哲学斗争,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呢?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一书中专辟一节进行论述,标题是《哲学上的党派和哲学上的无头脑者》。列宁在文中指出:“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像在2000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列宁提出的哲学党性原则,至少包含这样两层意思:

  从理论上说,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中的重大派别性。事实上,这一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呈现为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早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就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二者何为第一性以及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前者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划分,后者则关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后来,列宁在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分法,认为一切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而创立新路线的理论,比如当时流行的“实证论”者、马赫主义者等,都是“哲学上的可鄙的中间党派”。列宁极为严厉地驳斥了诸如折衷主义等超党性的哲学,认为在哲学上企图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

  从政治上说,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的阶级性,即不同派别的哲学归根到底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早在1894-1895年间,列宁就曾谈到过唯物主义的党性:“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有其内在的阶级指向性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表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思想。这一层含义显然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引申出来的。事实上,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用哲学的阶级性原则分析了诸多哲学家和哲学学派,而且用这一原则指导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运动,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理论探索。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亘古弥新的价值,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回顾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澄清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新时代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其中包括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党性,即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习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握哲学的党性原则,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人民著书、为人民立说的崇高价值引领下,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标签 -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学派,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