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育才功能应该强化

2019年08月27日 09:47:1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沈赤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如何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成为下一阶段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

  消弭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裂

  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直接决定着他们对待这些课程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知识体系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各门课程的功能不断地被狭隘化,知识的分门别类变成各门课程在育人功能上的互不相关。似乎一类知识只与成人相关,而另一类知识只是用来满足成才的需要,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把满足大学生成人需要推给思政课,思政课也把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推给了专业课,人为造成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分离和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裂。但这种状态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本质上是对成人与成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一方面,成人需要蕴涵着成才需要,一个有益于他人、人民和国家民族的人,必须拥有满足他人、人民和国家民族需要的才干,才能真正成为有德之人,即成人必须成才;另一方面,成才需要也蕴涵着成人需要,真正的“才”,不是满足一己私欲而是造福人民和民族的才能,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成人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成才的必备条件,因为任何才能都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价值理性的根基,所以成才也必须成人。

  时下,思政课程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向专业课程拓展和延伸,通过发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以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统一。此举凸显出了专业课程本来就有的“德育”功能,在占比很大的专业课程中实现了成人教育的“全覆盖”,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由此反观思政课,在坚持价值性和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同时,也不应囿于成人教育而无视大学生成才需要,而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成人教育内生的必然要求。问题在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成才功能是否有所期待?答案是明确的。毋庸讳言,当下大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思政课,调查分析显示,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觉得思政课对专业学习和成才没有帮助,在思政课上没有获得成才需要的满足。部分学生用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等消极方式,表达对这种忽视成才教育的思政课的不满。

  诚然,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然而无论这方面的差异有多大,都无法改变它的成人与成才相统一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任何课程教学都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思政课也概莫能外。

  思政课具有强大的育才功能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具有强大的成才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各门科学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给予科学研究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以具体科学的发展成果为依据,反过来又指导具体科学进一步发展,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决定了思政课程应当、必须也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大学生接受的是专业教育,这种教育通常以若干门具体学科为支撑,有其特定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无疑是一种“个别”或“特殊”。大学生要想真正成为某一专业或学科的“行家里手”,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专业学科的认识和实践中自觉接受其指导,强化运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无疑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是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是“授人以渔”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的学习其实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不断强化和实际运用。

  从专业知识学习本身看,大学生也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洗礼。上世纪90年代,安德森等人将认知目标从低阶到高阶依次排列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三者为低阶学习,后三者为高阶学习。高校日益重视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注重大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的培养。高阶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高阶思维,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高阶学习能力必须建立在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这是其他学科和课程无法替代的。高阶学习能力的培养,极大凸显了思政课在大学生成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坚持实践性原则,关注现实世界,主张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以现实为检验标准;坚持辩证性原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包括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要坚持适度原则促进二者的统一;坚持批判性原则,肯定发展的无限性和上升性,不故步自封,对真理抱真诚客观的态度,不盲从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以三大功能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从认识功能来看,通过哲学思维,人们可以对具体活动进行一般规律及本质的认识,这便克服了表象认识的缺陷,从而科学指导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批判功能来看,哲学思维可以通过批判活动,引导人们对具体活动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指引人们寻求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法;从建构功能来看,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通过哲学思维,可以指导人们掌握改造客观活动的实际方法。

  如何发挥思政课的育才功能

  思政课成才功能被弱化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课学习对思政课学习高阶思维培育的内生需求被遮蔽或抑制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实践中“活”起来,恢复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智慧结晶的本来面貌,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体系,只有把它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即精髓,“管用”强调实践性导向。因此,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实事求是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历史分析问题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价值评价方法、社会分析方法、人的分析方法。这10大方法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全部,但却是它的核心部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大学生增加学科专业造诣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的关键是,不仅向学生说清楚“是什么”,更要说清楚“为什么”和“如何用”。只有坚持学理阐述和实践应用并重原则,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彰显出独特魅力,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的专业教学,也必须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的实践应用和巩固强化展开教学活动。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运用“触点式思维”,即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学科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牵强附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犹如春雨润物般地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化,心智得以开启,视野得以拓展,境界得以提升。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推进器。由于方法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广泛渗透在所有教育教学环节,能有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思政课老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学体系,在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专业课老师要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教学视为自己的“正业”,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做好与本学科方法有机结合工作,把专业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过程,同时变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和应用的过程。

  (作者:沈赤,系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标签 - 思政,大学生成才,方法论,思维范式,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