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2019年09月19日 09:17:55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江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考察全球重要科创中心发展的最新动向,吸收借鉴先进建设经验,对国内各地科创中心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目前全球重要科创中心发展出现不少新动向:

  其一,打造产业多元化、布局均衡化的格局。近年来,全球重要科创中心的产业构成大多发生了渐进性转变,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向多元产业支撑;产业的空间布局亦随之发生渐进性扩散,从单一集聚核心转向多点集聚。日趋多元的支柱产业和相对均衡的空间布局使这些科创中心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弹性,较快实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和科技发展。

  在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硅谷、波士顿、慕尼黑等城市的表现非常突出。在硅谷地区,生命科学产业已经超过移动通信、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与服务、电子等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仅次于互联网产业的第二大产业。在波士顿地区,生物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创新区的多次再造,已经完全改变了波士顿早期以电子产品产业为主的创新经济格局,以及此前以垂直一体化大型企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

  在产业空间布局均衡化发展方面,慕尼黑等地的做法颇有特色。以慕尼黑为例,当城市扩张推动地价上涨、迫使传统工业迁离市区之初,慕尼黑市政府即十分注重扶持传统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兴建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于园区中划出专供传统产业租用的用地面积,并扶持园区中的传统工业企业向市场供货。另一方面,坚持实施产业中心政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为传统产业创造经营空间。

  其二,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科技积淀雄厚的发达国家科创中心很少“全面开花”地进入各个新兴技术领域,而是注重“重点突破、优势强化”,在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兴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新兴产业围绕本地需求选择聚焦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得到满足,原有优势进一步夯实。

  以伦敦为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这些年,新创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表现最为突出。这是数字技术创新和传统金融产业优势融合的结果。2008年到2018年,伦敦48%左右的创业企业和创投资金都进入了这一领域。此外,伦敦的新创高技术企业数、新创企业接受投资交易次数、新创企业接受投资总额等都仅次于硅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

  此外,慕尼黑ICT产业的优势培育方式也体现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与融合。ICT产业是慕尼黑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不仅与本地的垂直应用产业紧密协同,而且多数采取聚焦战略,选择特定的垂直领域深耕,既避免了激烈的本地竞争,又为扩大规模、全球经营奠定了差异化的能力基础,进而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细分市场上取得了领先优势。

  其三,重视人才需求,建设产住并重的“创新街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科创中心普遍面临着吸引新兴科技产业人才、推动本地产业转型的要求。打造创新产业发展与社区居民生活并重的“创新街区”,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科创中心转型的重要方式。

  “创新街区”不同于以产业空间为核心的创新产业开发区,而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自然交织、富有街区活力与人文特色的“城市型”创新区域。美国波士顿、亚特兰大、纽约、芝加哥、西雅图等众多城市都在积极打造创新街区。比如,波士顿东部海港创新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街区新建范例。波士顿市政府通过促进合作,创建紧密的生态系统,提供公共空间,建立丰富的开放空间和场地,创造多样化的办公空间,营造活跃的“24小时”社区,提供居住工作空间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极具活力的“创新街区”。

  (二)

  总的来看,这些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的新动向,对我国发展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和社区人口的两极分化是全球顶级科创中心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要点之一,在于打造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多元而均衡的综合体。

  一方面,在发展新兴高技术企业的同时,应注重为制造业、传统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对此,我国科创中心建设可从两点入手,在城市地带保持合理的制造业和传统产业比例,为产业融合以及对制造业应用、改进有现实需求的创新研发提供产业基础。一是可参考日本等国做法,在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业外迁的大背景下,选择性地保留甚至新建资源集约的“母工厂”,将“制造资产”转化为持续改善先进制造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的“研发资产”,发挥“母工厂”在技术支援、开发试制等方面的作用,化解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城市集约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可参考慕尼黑等地的做法,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为传统产业打造“产业中心”,为创意手工业、传统工业、批发业等保留经营空间。

  另一方面,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同时,保持合理比例的中端技术人口,确保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支持本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我国科创中心要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不仅需要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创人才,而且需要大幅提高本地现有劳动力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为此,需要切实加强面向大众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加更多居民的就业机会。

  第二,要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在新兴的科技领域内,全球各大科创中心都注重发掘本地和周边城市群中垂直需求旺盛的应用部门,如何通过“重点突破”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和新兴技术优势融合?关键在于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

  首先,可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产权纽带,协助产业建立起紧密型的研发网络。比如,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与研发力量强、产业地位高的某个大型企业共同发起产业网络合作,且以产权纽带或出资关系维系紧密型组织,确保政府政策能够通过网络合作组织切实落地实施。其次,充分利用新城建设,打造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测试平台,加快新兴技术的改进与应用速度。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与垂直行业的紧密融合,在测试与试用中发现问题,获得改进机会。慕尼黑、伦敦、硅谷等地都在积极为垂直应用产业提供测试平台。

  第三,科创发展思路要从“园区”向“街区”转变。要转变以产业集聚先行的“园区型”发展思路,落实以科创人才生活体验为先、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繁荣的“街区型”科创发展新思路。“创新街区”重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创新空间的自然交织,有助于在小尺度城市空间的微观层面将产城融合落到实处。

  我国可参考国内外科创中心的先行范例,对公共空间和创新空间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相关调整。比如,可考虑借助PPP模式,建设以公共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型公共空间;建设紧密关联的社交型公共空间,发挥其对集聚人气、促进沟通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作用,促进街区功能混合;等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标签 - 科创,街区,新创企业,产业空间布局,全球金融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