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2020年02月14日 07:57:25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马宝成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指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应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应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必须看到,我国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主要领域的突发事件仍然易发多发。这个基本判断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当前,仅从公共卫生领域来看,鼠疫、霍乱等法定报告传染病、突发急性传染病、境外输入传染病以及生物技术误用滥用谬用的风险不断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全球已经发现的病毒(病原体)有5950多种,还有32万种哺乳动物病毒需要人们去发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潜在可能性较高。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看,当前传染病流行的危险仍然较大,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并造成严重后果就是明证。从自然条件看,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失衡,微生物进化都为传染病流行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从社会条件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范围不断拓展,人口跨境跨国流动加快,这些也为输入性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艰巨。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以及此次疫情应对的初步评估来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一是巨灾应急准备不够充分,部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研判与深入治理不到位,精准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亟待加强。二是专业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巨灾应急的装备配备严重不足。三是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不尽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够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够充分,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有待加强,应急科技创新基础比较薄弱、成果转化率不够高,部分典型突发事件风险的应急保障能力需大幅提升。四是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与城市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应急医疗等设施建设不足。五是部分基层单位的应急能力薄弱,不少干部缺乏应急管理的基本素养和专门培训,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较薄弱,全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六是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部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加快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涉及国家顶层设计、建设目标、发展重点、基层治理、应急队伍、指挥调度、技术配置、科学支撑、绩效管理等诸多要素和问题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总体安全与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今年是“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规划之年,这个规划也将是应急管理部设立之后,制定的首个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对于中国未来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至为关键。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中,要在科学评估我国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尤其是结合此次疫情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优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并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要把全面加强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夯实基层基础能力作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注意推进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督促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能力。把卫生健康等公共安全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的实战技能。高度关注基层基础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初期响应能力建设,注意加强基层和个体的防护、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协调配合等基本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第一响应者”的基层培训,加强全社会应急科普宣教,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抗灾力。

  另一方面,要注意着眼应急管理的实战需要和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一些瓶颈问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尽快修订完善和研究制定相关法律。继续有机有效整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救援、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应急资源,充分利用好已有存量资源,规划配置好增量资源。科学配置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立体式、全天候、全灾种、高水平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并研究航空、高铁、水上应急救援力量投送方式等保障机制。注意制定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有效实施的评估和监督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有效应对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充分考量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安全风险,科学研判和认真梳理可能面临的急难险重的任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应对典型重大风险的能力建设。加强重大风险的科学研判、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指挥、社会恢复等全过程应对。通过巨灾风险评估、情景规划、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建立大规模传染病、大地震、大洪水、核安全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险”和“风险情景(场景)组合”,研究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应急管理核心能力建设。注意结合重大现实挑战,并进行系统性改进和提升。比如,可以结合本次疫情的应对,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和工作文件,进一步优化应急响应程序,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优化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布局,完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与专科救援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健全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科学加强应急医疗等相关物资的储备,建立队伍运维保障长效机制。统筹国家航空医疗救援和转运能力建设,强化远程航空大规模投送能力和极端条件下的自我保障能力。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指导的权威专家库,大力建设基层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救援队伍。

  二是全面加强科技支撑的作用。结合急难险重任务的实际需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突发事件专业信息汇集、监测预警、应急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加强复杂条件下应急信息采集能力和快速报送能力。推动各类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制定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所需的相关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和技术标准规范。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回应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突发事件舆情。

  三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的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大力完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课程设置,发展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水平、理论和实战能力。推动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认证、绩效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主任(院长)、教授〕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