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2020年02月27日 16:21:43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张小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就必须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统筹谋划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事关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是做好新时代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这些重要论述,要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全面准确学深悟透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关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论述。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进入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新阶段。2015年5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正式写入全会报告,要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

  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会议指出,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九大重点工程。

  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2019年11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做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方法路径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长期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已经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巨大威力。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积极推进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就要善于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例如,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所内嵌的“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对口支援”优势、“党的群众路线”优势、“基层党组织”优势、“军地协同”优势等。从而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运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威力应对重大安全风险挑战的冲击。

  坚持关口前移,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立体化、精细化水平。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应急管理的前哨和起点,也是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危机预防基础上的“关口前移”,改变了传统应急管理对突发事件采取的“刺激—反应”被动型管理模式。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立体化、精细化水平为主线。要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建立健全风险治理机制、提升风险治理思维能力。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提高风险化解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加强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提高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坚持少而精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公益宣传,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认真汲取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教训,推广基层一线维护公共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明确并严格落实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作者:张小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 - 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国家安全观,风险防控,安全风险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