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与时俱进

2020年03月23日 08:06:41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韩秉志

  今年初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我们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经济日报今日起推出“补短板 堵漏洞 强弱项”系列评论,欢迎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任务更显紧迫。尤其是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须臾不可放松。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呈频发态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如何构建高效、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联防联控机制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如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在疫情防控初期,部分人群对疫情防控举措不理解,产生疏于防范的心态;部分人群缺乏对疫情有效防范的知识和手段,产生恐慌心理,这些都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从国外经验看,应急管理的推进主要由事件引导。从这个角度说,应急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据此,做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非一时之功,需要日常及时排查小隐患,把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样疫情来临时,才会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

  如同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关键在源头上防范,这既包括体系,也包括环境和观念等层面。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要把各种规章制度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深入人心。汶川地震后,我国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关注与诉求,也提醒社会公众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我们也应通过此次疫情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素养,让全社会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

  同时,在战“疫”过程中,很多政策是临时性应“势”出台,未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还要考虑面向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建立配套工作清单,形成平时服务与战时应急结合的工作模式,以实现衡量工作指标的标准化。加快建立涵盖应急产业、人员培养、培训演练、宣传普及的应急支撑系统,将有助于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回应社会诉求,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标签 - 应急管理体系,应急保障,应急响应,短板,疫情防控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