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我们不仅要依靠医学攻坚克难,还需要通过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温度,为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提供智力支持。
厘清干预原因,确保方向正确。疫情对全国人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医学证明,良好的心态可以改善人的气血循环。无论得病与否,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极其重要。因此,根据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者、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居民等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厘清干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确保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方向正确,是科学有效应战应考的重要前提。我们既需要重视疫情的严峻性,在行为上严肃对待,做好自我防护,同时也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阳光心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理顺干预思路,强化立体推进。建构全面、立体、覆盖广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干预、动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干预思路,强化立体推进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明确分级负责机制。依托市、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镇乡(街道)综治中心心理服务站、社区(村)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各级心理服务平台在统一指导下,组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队伍,通过市、区、县、镇乡(街道)、社区(村)分级负责机制,构建以社区(村)为基础,集中(居家)隔离为着力点,医疗机构精准干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多级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同步实施干预。人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即我们所说的应激反应,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心理应激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按照分类原则提供帮助,为受疫情影响的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现阶段根据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心理需求的差异,动态调整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重点,将心理干预工作重点对象确定为集中医学观察人员、居家观察人员、隔离人员、医护人员、复产复工职工、守卡防控一线人员及家属,全面关注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动态心理伤害。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大都采用线上服务为主,还应充分协调卫健委等多部门夯实线下服务。确诊患者康复出院或隔离人员结束隔离,充分依托社区(村)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跟踪关注,做好医学随访及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相关后续工作。
确定干预策略,落实精准施策。根据不同人群在疫情中心理需求差异,不同阶段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重点,确定广普宣传、社区联动、自我成长、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干预策略,落实精准施策。重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向群众推送疫情防控心理知识,有效引导社会情绪,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联防联控的有效举措,详实述说防疫抗疫一线的动人故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筑起防疫抗疫心理墙,从根本上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联动,调整居民居家防疫抗疫的规律作息,在进出小区、单位、医院的平实细节中,唤醒民众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感激与崇敬,并通过问候语、暖心话等落实于行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群体,浓厚同抗疫、共担责、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社会氛围。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是面对疫情的强大免疫力。保持理性平和,掌握必备的防疫科学认知,帮助做好居民个人防护,重点关注独居孤寡老人、残疾人、重大疾病人员等困难群体,给予生活和心理防疫知识的“一对一”关注。广大一线工作人员早出晚归、逐户排查、卡口设岗、风雨无阻,无畏无惧的奉献精神令人称颂。对于医护及疫情防控一线相关人员的应激反应,专人重点跟踪关注,适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关心关爱其家人,让温情后方给予一线人员心理能量。为了防止疫情输入,阻断疫情传播,需要加强对返城人员管理。隔离病毒,但不能疏离人心,疫情防控要把握分寸、恰如其分,避免“一刀切”走极端路线。优化社区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对返城人员做好登记统计,开展集中医学观察、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
疫情防控是一场“守望相助,自我成长”的升华。疫情中的人们需要得到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但更需要成长自己,不断汲取精神与心理能量,自觉自律和自治,坚强面对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