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云冈美景。曾经饱受煤灰扬尘、风化侵蚀等问题困扰的山西云冈石窟,经过近年来大力保护和管理,重新展现出跨越千年的万方仪态、恢弘气韵。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文物保护、考古科研等工作的进展情况,也更乐于在旅行观览或学习研究中领略先人的成就和光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最近,一些关于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新闻,很有热度。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可以看到,其中既有发现距今10万-1.5万年间丰富遗存的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见证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历史的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揭秘河西走廊采玉史的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又有填补考古研究空白、提供关键资料、实证历史推测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等等。几天前,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公布,这个5300年前的都邑遗址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中华文明的源头”,并命名为“河洛古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这些发现和成果都表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人智慧精妙独到,民族融合交流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博大。
《易经》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绵延不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既存在于历史典籍、传世文献里,也体现在文化遗产、遗址文物中,让一个民族的文明立体而真实。面对这些充满历史厚重感,又展示着祖先超凡智慧和精湛技艺水平的文化遗产,人们往往发出“一眼望千年”的喟叹。确实如此,在数千年、上万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百年的人生实在短暂而渺小。鉴往知来,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了解历史前行的每一个脚印,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才能更好地走好现实的路、未来的路。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人是幸运和自豪的。勤劳智慧的先人创造了几千年历史,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造福了中国,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还有很多技艺甚至是今天的我们尚无法掌握和能达到同样高水平的,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站在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应该充满信心。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壮大,我国在考古发现、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如广东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该项目前后历经近30年,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经典之作,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还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但建起了可以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创造出文化传播新方式。这些都更好地推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
文明之光,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照亮着民族的复兴之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饱含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世界风云激荡变幻中坚实根基、增强自信,守护历史根脉,激发奋进力量,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一代一代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