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返贫关须打好“组合拳”

2020年06月18日 08:36:33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孙爽 张文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这为各级地方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许多地区对防止返贫人口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了解不透彻、操作经验匮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改革,健全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专业人才保障机制,夯实信息传输“支撑轴”。以信息传输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是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的核心。为了保障信息采集、录入、更新等信息传输的稳、准、快,各地亟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加大对现有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建议县、乡两级扶贫信息员均由在编干部担任,通过相关知识培训,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防范返贫干部队伍。此外,还可在村级地区探索建立返贫监测员制度,通过选聘合适的人员扎根基层,并通过优惠政策实现待遇留人,最终确保达到信息管理工作预期。

  建立分级预警管理制度,构筑返贫人口“信号灯”。信息监测出现“两不愁三保障”中任何一项风险提示时,建立分级预警制度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尝试从三级预警开始,逐步推进更为精细的警度划分。一是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现行贫困线或与贫困线持平、存在极高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启动红色预警;二是对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现行贫困线但在贫困线1.5倍以内,需进一步观察的启动黄色预警;三是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现行贫困线1.5倍以上且不存在返贫风险的进行绿色标识。后续以红、黄、绿三种标识为依据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制定分类处置应急方案,上牢精准帮扶“双保险”。分类处置,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譬如,可以分为以提升易贫人口内生动力和可行能力为主的“激励—帮扶”型和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为主的“干预—保障”型。针对前者,可以构建扶贫项目激励机制,激发易贫人口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长效脱贫教育机制,增强对易贫人口文化、科技、思想上的赋能;加强产业帮扶和就业引导,将公益岗位安置等扶贫资源向易贫人口倾斜。对于后者,则需要构建“救助+服务”的兜底保障体系,扩大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范围,将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和社会融入纳入全方位兜底保障领域,同时重视和灵活运用临时救助的应急兜底功能。

  建立利益风险共担机制,构筑多方协同“防火墙”。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奖补等政策支持,激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群众稳定脱贫。此外,可以考虑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保障贫困户享受同等收益,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对于重点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要努力将扶贫同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农村电商、光伏发电、旅游扶贫等项目进行联结,实现贫困人口产业脱贫。充分调动易贫人口主动性,对那些有脱贫愿望且具备相关条件的贫困户予以小额信贷支持,鼓励勤劳致富。要利用好市场机制,注重运用市场力量进行防贫干预,增强易贫人口抗风险能力,降低返贫发生率。

  坚持考核、监督两手抓,筑牢返贫监测“保障网”。在现有脱贫攻坚考核体系中,建议增设“返贫发生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明确凡是返贫发生率不达标,即视为同期扶贫、脱贫攻坚预期目标未完成,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相挂钩。同样,要更好利用现有督查巡查等扶贫监督机制,扩大对返贫情况的监督。特别是对返贫人口信息采集和更新中的作风漂浮、敷衍应付,扶贫资金使用上的违规决策、监管不力,落实帮扶措施时的疲惫倦怠、慵懒推诿等行为,坚决予以问责。

  (作者:孙爽、张文君,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签 - 返贫,黄色预警,人口监测,光伏发电,防火墙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