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发端溯源

2020年07月24日 09:31:3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尹建军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居于原初位置,而它自身也有着脉络清晰的思想源头。

  马克思主义是“红船精神”的理论之基

  一种影响深远的精神,必定有其赖以支撑的牢固理论基石。“红船精神”的思想源头,首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与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为当时的中国拨开了一片辽阔的思想天空,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它找到了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明天的正确道路与最佳方式,因而得以成为那个风雨如磐的特殊时代的思想急先锋、民族铁脊梁。

  这个思想源头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的思想力量。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将辩证法和唯物论高度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深刻思想逻辑、严谨思维体系、科学思维方法全面系统深刻阐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开辟出人类认识的新纪元,它因为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而具有非凡的“科学思想的伟力”。这种思想力量是实实在在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力量。

  这种思想源头表现为通过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而获得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德法年鉴》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化的“劳动异化”问题的愤怒声讨,《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与对“自由人联合体”这一人类理想社会状态的吁求,《资本论》关于人的价值、幸福与自由时间、发展空间等话题的探讨,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关心人的生存境况,探讨人类的出路,要求使人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为“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价值追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母乳。

  这种思想源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世界、谋求人类幸福这一伟大事业所彰显的伟大气概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真理追求与科学方法。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以“革命理想高于天”和“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以“投身革命即为家”和“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无私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不计生死,凛然前行。“红船精神”中的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出的精神之花。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文化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这个论断表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是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血脉和思想母体。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红船精神”的形成与成长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大道及其昭示的美好愿景。可以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融合共生、交相辉映、启示光明、孕育未来的一次文化淬炼与升华。

  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近代乃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近代乃至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复叩问救亡图存方案、不断上下求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抉择中,中国共产党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进行的浴血奋斗中,使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血与火、爱与恨、聚与散、生与死的磨难中不断淬炼与升华,从而形成了磅礴震撼而又气贯长虹的伟大“红船精神”。正是“红船精神”的科学领航才使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得以蓬勃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道路探索与革命斗争也在不断继承、弘扬、创新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作为“红船精神”的思想源头与精神母乳,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在20世纪初又一次实现了凤凰涅槃与创造性再生。

  真正的群众运动是“红船精神”的破茧之力

  真正的革命总是群众的运动,也总是富有首创精神。在国外,以庶民为主体的俄国十月革命缔造了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把世界历史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时代。在国内,由工人阶级、学生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人们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划时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群众首创精神的指引与鼓舞下而成立起来的,也正是在这种首创精神的指引与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地进行着英勇的斗争,这就是“红船精神”的力量。如果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在理论孕育上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批判现实与打碎旧世界的启迪和指引,还没有突破因未及实践而存在的理论之“茧”,那么,十月革命则是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改变现实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奋斗目标,以可感的愿景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升华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五四运动则让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坚强力量,巩固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改变中国近代命运的物质力量与社会运动。由此,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对主义与道路的认知、选择,转向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实际行动。从此,理论破茧,红船启航,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开始了。

  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传入中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有20年左右,其间主要是引起思想开明的部分知识分子的关注、思考、争论,但还没有形成太大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十月革命后,这种面貌为之一变,特别是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之后,中国社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虽然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但其潜在的萌生力量却在于各界群众通过十月革命看到了自身的力量和使命,勇敢行动起来。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会党、新军不同,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运动中展示的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磅礴力量,极大地振奋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疾呼“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至此,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革命纲领便开始提上日程了。回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中无与伦比的革命奋斗精神直接哺育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威力,让不少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充满了美好憧憬与坚定信念,“红船精神”开始在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中牢固树立并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标签 - 红船精神,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