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方法论

2020年08月10日 10:40:55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孙晓莉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加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深刻把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方法论。

  把握任务的难与易,增强维护大局的自觉性。在辩证法看来,“难”和“易”都不是绝对的,“难”和“易”的对立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任何事业都包含着困难条件和有利条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经过斗争,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并发展出有利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把“难”转化为“易”。反之,如果主观上骄傲自满或麻痹大意,只看得到有利条件,而看不到困难条件,“易”就会转化为“难”,事情就要失败。

  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工作也是如此。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尽管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遏制,外部环境中还存在不少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都给我国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带来不少困难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维护好社会稳定,自然相当不易。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公平正义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前者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后者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和干部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种昂扬的奋斗精神和踏实的实干品质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有利条件。

  把握环境的静与动,增强维护大局的科学性。客观分析当前的发展环境,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在对发展环境的认识中,我们既要从静态的角度,认识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又要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要看到历史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水平有待加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所面对的环境,要求我们在开展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初始条件和实际能力。 要看到现实的变化。事物的发展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发展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一稳定性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生改善成效卓著,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看到并充分肯定现实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助于增强克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消极因素的信心。

  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正确判断发展环境,必须对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国际格局的加速演变,以及国际社会新冠疫情的防控情况等有正确的预见,分析其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关键是我们要心中有数,保持定力,站稳脚跟,“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把握条件的优与劣,增强维护大局的主动性。扬长避短是做好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如何扬长避短?首先必须认识到优势和劣势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其形成来看,决定优劣势的条件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先天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如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等;后天条件是历史形成的,如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事物本身的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也不必然导致事物发展的主动或被动。

  这里的关键是,主观上能否正确认识相关优劣势及其变动情况。主观指导正确,就能够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反之亦然。搞好调查研究是主观正确认识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实际,掌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主要因素、自身条件状况、群众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到知彼知己、知长知短,把对工作的指导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把握上。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回落,经贸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情况倒逼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的财政压力大,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但不能也不会因此影响老百姓过“好日子”。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稳定。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决战脱贫攻坚,把制度优势具体化为治理优势,不断打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得益彰的路子。

  把握工作的主与次,增强维护大局的有效性。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次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如果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就抓不住工作的中心甚至还可能会搞错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开展工作,就会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事半功倍。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千头万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中心。中央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我国现在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住现有经济基本盘,保住现有经济基本面,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对冲疫情的冲击,防范经济进一步下行。“六保”当中的当务之急是保市场主体。要根据中央的要求,研究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工作安排和力量使用上,区分“芝麻”和“西瓜”,在重点工作上使用重点力量,不让一般性工作干扰和影响重点工作的落实。

  在促进社会稳定工作方面,以打赢脱贫攻坚战、救助低收入群体和帮扶受到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为重点,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下大力气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这既符合保障基本民生的目标,相关政策措施也具有促进经济复苏的效果。

  把握目标的近与远,增强维护大局的前瞻性。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去认识、研究和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充满着矛盾。实践证明,如果“走一步看几步”,在矛盾的潜在阶段,提前采取预防性政策和措施,工作就主动;如果“走一步看一步”,到了矛盾的外化阶段,临渴才掘井,工作就被动。坚持辩证唯物论,解决当前困难,协调长远发展,增加后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劳动者的素质、科技人员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科学研究水平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将会是惊人的。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出口受限的问题凸显时,需要采用增加投资,综合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的方式来刺激眼前的经济增长。接下来必须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投入、资金投入的依赖,提高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在这次应对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关键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医未病”,真正把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标签 - 社会稳定,大局,方法论,社会事业,社会消费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