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于精神,如同五谷之于身体。吃不饱饭,身体会产生饥饿感。同理,要想精神富足,就必须把理论当作“一日三餐”细嚼慢咽、消化吸收,把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方能源源不断补充精神营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延安时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党抓学习的要求丝毫不放松,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形成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可贵学习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总结讲话中向大家推荐五本马列著作,并形象地把理论学习比作精神食粮:“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被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彭雪枫经常说:“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他还同妻子写信订立“读书比赛条约”,约定“星期一至星期六则应埋头,埋头!第三个埋头!苦读,苦读!第一百个苦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在抓理论学习上不止步、不松劲,广大党员常怀本领恐慌,通过学习解决知识“饥饿感”,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丰富精神世界,才淬炼出如磐信念、顽强意志和果敢担当,一次次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古人有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理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现实中,少数同志理论学习时间上投入不够、精力上投入不足、思考跟随不及时,或零打碎敲、不成体系,现用现学、急用急学、不用不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或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把有所了解当成深刻理解,把引用新名词、新提法当成掌握精髓要义;或学而不思、学而不研,满足于听过、看过、读过,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如果对理论充满“饱腹感”或“厌食症”,把学习当成被动的难事,长此以往就容易被错误观点、负面舆论侵蚀,以致立场不稳、头脑不清,甚至思想偏航、行为越轨。身处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形势不断变化的时代,党员干部只有拿出那么一股韧劲和钻劲,对理论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如饥似渴、孜孜以求,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从而使信仰愈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素质日趋过硬。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如果光学不用或为学而学,就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刘伯承曾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的现象做了生动比喻——“正如我们在现地作业时不能把实际地形缩画到地图上,或者判读地图时不能将其扩大到如观察实际地形一样”。理论学习解决精神“饥饿”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及时消化理解、吸收运用,用理论之“矢”射实际问题之“的”。党员干部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正在做的工作,把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与个人的道德塑造、党性锤炼统一起来,与提高能力、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善于进行原点式思维、反刍式思考、检讨式总结,打通思想变思路、思路变举措、举措变成效的实践链路,提高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政治眼力、理论功力和工作能力。
(作者单位:91208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