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邦 起而行之

2020年11月25日 11:59:05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杨欢

  11月12日,习主席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称赞他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就在3个多月前,习主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赞誉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为何能赢得习主席如此关注?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894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地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他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毅然放弃功名仕途,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主席在今年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5点希望,第一条就是“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纵观张謇的一生,他心系家国,知难而进,虽迭遭挫折,但报国之心从未有丝毫减损。王光英先生曾说,“张謇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实业家和教育家,一位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者和倡导者,更是一位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干家。我们今天研究张謇,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实践的实干精神”。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一生在众多领域都有重大建树,这与他的实干精神是分不开的。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相伯评论说:“一千七百县中仅有一南通,四万万人仅有一张啬老。对于一切学术事业,努力做去,使人人皆为张啬老,县县皆为南通。”张謇以勤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态度,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哪怕“百计俱穷”“时苦不迭”“腰酸欬血”,也从不怨天尤人、随波逐流,坚信“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习主席说:“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张謇一生创办实业数十个,创办或参与创办各级各类学校300多所,既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讲求社会责任担当。他提出:“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的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言之,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张謇不但有为民情怀和仁爱之心,而且躬行践履,热诚回报社会、体恤大众,“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张謇无疑就是一位既有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又有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的脊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的中国,与张謇所处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中国已发生天翻地覆之变。但是,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时代如何发展,一个人要想“与草木同生”而“不与草木同腐”,必须有功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一个许党报国的爱国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担当者,而不是做患得患失的徘徊者、坐而论道的清谈客、碌碌无为的混事徒。

  有一句电影台词,“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是的,哪怕世界没有那么美好,但仍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对着张謇这面明镜,行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我们,理应厚植家国情怀,永葆赤子之心,发扬实干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强国强军的宏伟事业当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作者单位:63936部队)

标签 - 张謇,兴邦,实干精神,马关条约,早期现代化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