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21年02月23日 14:56:3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任理轩

  内容提要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更为人类减贫事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伟大贡献、带来深刻启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中国脱贫攻坚实现理论突破,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新思路;中国脱贫攻坚具有世界价值,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更为人类减贫事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伟大贡献、带来深刻启示。

  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顽疾,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严重阻碍,人类与贫困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古今中外,凡追求善治者,大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但真正能解决好贫困问题的却少之又少。

  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但贫富分化、发展鸿沟等问题也更加严重。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居民数量一直在上升,1990年约为6.9亿,2000年约为7.9亿,2014年达到8.8亿。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呈显著扩大趋势。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菲利普·奥尔斯顿在2018年发表的访美报告中指出,美国约有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中,1850万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当今世界,消除贫困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曾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旧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缺衣少食、一贫如洗。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低于亚洲平均数44美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为消除贫困进行了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面难点、把脉开方。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

  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据世界银行测算,按照人均每天支出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也就是说,全球范围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按照中国现行贫困标准,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稳定脱贫。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在近年来全球贫困人口不降反增、世界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尤为可贵,给世界上为减贫事业而奋斗的人们注入了信心和力量。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巴尔塞纳评价,中国始终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中国的脱贫攻坚大大加速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

  中国创造的减贫奇迹,不仅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而且有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突破——拓展人类反贫困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新思路。

  人类在长期反贫困斗争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有人认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使没有社会政策干预,贫困问题也会自然得到解决。但现实中,一些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却越拉越大。这表明,单纯增加物质财富而没有科学有效的反贫困举措,是不可能消除贫困的。还有人认为,依靠福利救助就能消除贫困。但实践中,过分依赖福利救助反而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减贫内生动力减弱等问题,并不利于减贫脱贫。人类要摆脱贫困,亟须以新的理论开拓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中国脱贫攻坚既强调党的领导,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既做好顶层设计,又注重及时总结基层经验;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既加大投入进行“输血”,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行“造血”;既加快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脱贫攻坚的非凡智慧、高超方略,极大丰富了人类减贫理论,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单一减贫举措在应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往往难以奏效。2012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为10.2%。不同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致贫因素和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各不相同。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合运用多种支持手段,使目标更明确、管理更精细、措施更具体、效果更显著。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减贫形势的特点,科学研判制约减贫和发展的瓶颈因素,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释放减贫动力的突破口,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策略思路。

  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力量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统筹等各个方面,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将相关各方纳入减贫事业总体布局;也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聚集资源要素,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同时统筹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等推进减贫事业。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也不能片面地将希望放在政府福利救济上,只有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减贫合力,方能提升减贫实效。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一些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二是一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一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精神脱贫、教育脱贫,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能力与信心。例如,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必须不断增强和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来到中国考察减贫模式、学习扶贫经验。中国减贫成功经验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样本,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价值——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贫困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拓展人类反贫困新思路,根本原因在于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国情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策略、途径,这也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少数人越来越富裕、多数人相对贫困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应该也能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社会实践要符合、遵循客观规律,以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指导社会实践;所谓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实践及其结果要符合主体自身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人类社会发展要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并非易事,这是贫困成为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社会财富总量庞大,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大量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导致经济循环受阻、社会矛盾激化。这表明其发展没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为大规模减贫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公平和效率有机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并不断织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针对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等的收入保障体系,教育、医疗、住房等多层次的福利保障体系,以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系列有效制度安排,既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一国发展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贫困的基础上,通过掠夺和打压别国获得自身发展绝非正途,更不可能持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计。各国完全可以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共同发展。

  当前,美西方一些政客竭力维护自身经济和科技霸权,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妄图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发展,不择手段打压和遏制他国发展。如果这样的图谋得逞,必将扩大发展不平衡的鸿沟,损害全人类的未来。中国依靠自身发展解决贫困问题,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人均占有的土地和资源来看,中国发展的条件并不优越。例如,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却要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因此,在世界上一些人看来,中国是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的。新中国刚成立,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甩掉了积贫积弱的“穷帽子”,不仅成功解决14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的发展没有掠夺、没有扩张,更没有战争和殖民,而是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身,不断改革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如今更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中,既不断发展自己,又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积极同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减贫交流与合作。不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还推动构建“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一系列国家减贫合作新机制,分享减贫成功经验。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目前,中国已经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人类发展并不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有机统一起来。中国脱贫攻坚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的弯路。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急于摆脱贫困,往往对自然界过度索取、对资源过度开发。事实证明,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非但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让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的很多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发展的老路。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通过实施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旅游等项目,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给贫困地区带来了金山银山,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摆脱贫困、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夙愿。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给渴望摆脱贫困的各国人民以坚定信心、强劲动力,在人类减贫史上展现了大国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将一如既往携手世界各国致力于消除贫困,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标签 -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重要生态功能区,教育脱贫,生态脱贫,减贫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