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三农”潜力要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2021年03月19日 12:10:59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涂圣伟

  循环融合是城乡关系运动变化的历史趋势。城乡经济模式往往随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反过来又形成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动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这是基于城乡发展规律,对优化城乡关系提出的新要求。从分割到依存再到循环,我国城乡经济关系不断向更加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方向演化,同时又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城乡共生关系

  城乡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本质上在于构建起城乡共生关系,实现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对流、产业耦合和供需适配。

  一是城乡要素对流。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城乡要素能否高效对流,不仅取决于要素流动渠道的畅通程度,还取决于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程度和收益能否实现合理分配。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拓宽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需要考虑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特别是农村土地等要素承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同时,健全的要素市场功能极为重要。只有形成健全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才能推动城乡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是城乡产业耦合。城乡经济循环不仅是产品和要素的交换,而且体现在产业转移和融合过程中共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产业关联畅通是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方面。其中,产业转移是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既包括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也包括在城乡之间的转移。城镇化带来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而当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由于市场拥挤效应和要素成本上涨,会导致部分不依赖城市集聚效应的产业或产业链环节向乡村转移。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交通条件改善,改变了时空距离,强化了城乡空间关联效应,为城市部分产业功能的转移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是城乡供需适配。畅通经济循环的本质,是构建高效对接机制和匹配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平衡。城乡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建立在经济分工基础上的城乡商品交换,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值在交换中得到实现,而利益分配结构会因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条件产生不同结果。随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不仅需要保持总量平衡,而且更要求结构匹配,这需要同时提高城乡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并通过现代流通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从而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大堵点有待破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城乡经济循环动能不断积累、条件更加充分,但新型城乡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存在不少堵点。

  一是城乡要素流动面临制度性障碍。我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和要素单向流出农村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被完全破除,渠道还没有全面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成本较高,要素错配现象还比较多。对农业农村而言,大量要素流入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无法向农村汇聚,造成农业生产率长期不高;对城市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资产要素权益流转却不同步,导致土地供求关系紧张,用地成本不断攀升。由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农村要素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盘活,不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城市人口入乡的积极性。

  二是城乡产业关联存在链接“断点”。技术变革为城乡要素跨界和产业融合创造了条件,使城乡产业互动性、互补性不断增强,但我国城乡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障碍,产业关联效应和融合水平不高。部分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向乡村布局时,大多面临要素保障不足的难题;城市物流、金融、信息等专业服务,由于农村服务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向农村拓展渗透并不顺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县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也是城乡产业互动融合的关键场域。目前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缺乏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和服务带动乡村的能力,导致其联动城乡经济的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是城乡生产和消费对接不畅。主要表现为供需结构性错配和流通障碍。一方面,农村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城镇居民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乡村服务业品质化和精细化程度不高,对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的吸引力也不强;另一方面,适合乡村消费的工业品和服务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在供需衔接方面,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农村便利店、商贸综合体等商业网点建设滞后,农民还不能便利地买到质优价美的工业品,消费成本比较高;同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还不畅通,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从体制机制着手提升效率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需要从体制机制着手,全面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

  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深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围绕“人地钱技”等要素,着力打破阻断、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功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促进城乡要素高效对流。其中,推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关键性意义。土地要素不能充分流转,其他要素就很难实现高效组合。要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退出和流转机制,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提升城乡产业融合层次,促进产业向乡村有序转移。城乡产业循环主要依靠市场,但离不开政府推动。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城乡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适应城乡产业分布规律、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政府引导和管理机制,做到扶持与管理有机结合。

  三是健全城乡商品服务流通网络。流通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双重职能。要加快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夯实农村物流设施设备基础,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让工业品更多更好地走进农民家庭,提高农村消费便利化水平,降低农村消费成本;支持食品、日化、金融、保险等相关企业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质。此外,还要深入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多种模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建设和改造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便利店等基础设施,让城市居民更方便、更放心地买到时令农产品。

  四是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功能。发展县域经济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切入点。应立足不同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条件,建立分区分类推进建设的支持引导机制。要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承载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对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人口入乡消费的服务保障;搭建面向乡村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增强对乡村产业的支撑和带动能力。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标签 - 城乡经济,三农,冷链物流,高梯度,城乡关系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