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是涉及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是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立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找准短板制约,坚持改革创新思维,坚持系统协同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看到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完成,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指明了方向。
认识重要特征
回望过去,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技术革命,虽然每次技术革命都表现为把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工业化水平,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但当前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则开启了工业化的新纪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进步。
传统工业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为重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正在改变着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其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具有非损耗性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不会因使用而发生损耗,而会大大促进数据要素的积累,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发展的制约。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已呈现指数型增长,数据赋能也在不断拓展,产业数据化、数据产业化就是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过程特征。其二,数据要素积累越多,对其他生产要素替代性越强。比如,机器人替代人力劳动的数据越多,效果就越好,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率也就越高。其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化的能源基础。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可再生能源取代,将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有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化石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其四,大数据技术把生产与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的产业发展并不是像前几次工业革命那样,直接推动某类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是在带动服务型制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大数据产业、数据平台等服务型产业及其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总之,站在新工业革命的历史坐标系上来看,新型工业化是涉及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是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把握的。
把握重要价值
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也可被看作是经济现代化。眼下我们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在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生产智能化、分工网络化、产品定制化、过程绿色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传统工业化形成的分工效率,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步伐。要看到,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一样,不仅会带动工业部门本身生产要素组合的变化,也会对其他部门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是架设通往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传统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工业领衔经济增长的地位被服务业取代后,世界各国开始在数字经济的赛道上竞跑。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衡量制造业水平的标准和反映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正在重新构建,新一轮工业化正在开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是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上的工业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而数字化与绿色化亦是工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投入,可以有效进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系统优化,实现经济全链条的绿色发展。
四是为实体经济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推动的融合式发展,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大大降低企业集设计、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于一体的生产成本,扩大工业产品的需求空间,有效避免传统工业化后期的工业生产过剩和产业外移所形成的产业空心化,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
找准短板制约
在认识到新型工业化重要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我国新型工业化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面临着不少制约和短板。
一是整体生产要素水平较低。我国虽然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传统工业化,但是主要依赖资源与初级劳动的投入,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只能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当前我国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人才、关键技术不足问题已较为突出,将会制约我国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二是传统工业化的支撑不够牢靠。生产技术能力具有延续性,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的。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支撑还比较薄弱、还不够牢靠,主要表现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数字经济条件下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我国在电子商务、线上支付等领域较为领先,但是在生产领域则较为滞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相关行业的营业收入、研究投入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短板。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薄弱。我国能源结构长期停留在以煤炭为主的全球第一次能源革命的水平上,能源转型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薄弱,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此中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发力的方向。
系统协同推进
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思维,坚持系统协同推进,统筹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统筹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在生产与消费中的应用,统筹推进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国内外产业布局与价值链升级,构建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需要认识到的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并非是工业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经济、国防、科技、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从实践看,新型工业化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法律、制度、标准等予以保障。比如,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设立新的基础制度和标准加以规范。从理论看,过去传统工业化更多指向的是创造物质财富,传统工业化理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把工业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但对后工业化阶段之后产业如何发展并没有描绘。新型工业化强调了数字价值的重要性,相应的产业范式、产业组织形态都在随之改变,其发展规律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对此,我们的理论研究要总结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对传统工业化理论进行创新,从而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理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