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实事求是吃饭”

——从红色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2021年05月26日 15:33:42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臧朔阳

  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遵循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原则,它是政党的“灵魂”,决定政党的纲领政策,关系政党的前途命运。

  1943年冬天,延安小沟坪山脚下中央党校大礼堂将要竣工,党校的负责同志想在正面挂一个校训题词,于是找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沉思片刻,饱蘸浓墨,挥毫而就,“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跃然纸上。

  直到今天,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依然是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思想武器。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当年题写的“实事求是”石刻,在历史的时空中熠熠生辉。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然而,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经过不懈的探求才得到的。这种探求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王明、博古熟读马列主义著作,但是中国革命在他们的领导下却屡遭重创;李德指挥作战的那张把炮阵地标在山头的地图,见证了教条主义怎样把红军逼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我们党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赢得革命胜利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对于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这样说:“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能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吗?”答案不言而喻。

  拉近历史的镜头,我们还会发现:土城战役后,红军一渡赤水,化被动为主动,靠的是实事求是;红军四次渡过赤水,跳出敌军重兵包围,靠的是实事求是;从闽赣边区到陕甘腹地,红军创造“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行军”,靠的还是实事求是。

  长征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实事求是”这条真理,是在战火中炼出来、血水中泡出来的。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实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就要随时代之变而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拘泥于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而是“靠实事求是吃饭”,每一次重大理论的突破,每一项重大政策的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

  全面系统地阐述“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深思熟虑了五年多时间。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就这样高度统一于这个前所未有的构想之中。当众多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学者惊喜于这一高瞻远瞩的理论创造,并致力于探究其产生的缘由时,邓小平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一语破的:“一国两制”的形成归功于实事求是。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又何尝不是归功于实事求是!

  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到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中部崛起;从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到加入WTO、成为“金砖国家”;从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我们党100年的光辉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道路就越走越宽广,事业就越来越红火;什么时候背弃了实事求是,困难和挫折就会接踵而至。

  真理穿透历史,更昭示未来。当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实事求是仍然是乘风破浪、再创辉煌的法宝。习主席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习主席又专门强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不讲实话,再漂亮的言辞也是哗众取宠;不干实事,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画饼充饥。

  “虚与实之分,祸与福之纽也。”军队是要打仗的,必须讲究实事求是。2014年10月,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为军队政治工作一整套优良传统之一,要求全军官兵一定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上,广大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作为一种本领去掌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在实事求是中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为强军事业奋斗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实事求是派。”他用这样短短一句话,为自己始终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生作出了鲜明注脚,这句话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应对,始终做实事求是派,我们就能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标签 - 一国两制,实事求是,政党,实事,土城战役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