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调性均衡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成长春 2021-08-18 16:19:10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协调性均衡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靠高质量发展,关键靠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加注重资源均衡。共同富裕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先打破原有的平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因此要“做大蛋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推动政府与市场合作互补,让人口由相对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资金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在宏观层面促进对流,已经成为一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策略。浙江针对山多、海岸线长的特点,围绕“八八战略”的部署,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成为发展最均衡最协调的省份之一。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彪炳千秋的对口支援,让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区域对经济欠发达或实力较弱的区域实施援助的政策性行为(如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先富带动后富发挥了示范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市场在区域协调再升级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北粤西产业一体化发展,江苏南北共建合作园区,推进飞地经济发展,国家引导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等等。这种“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协调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乡村振兴,难点在城乡均衡。推动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在乡村,“分好蛋糕”是重要标志。而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共同富裕必须抓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把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关键。差距大不大,老乡说了算。让农民在原有居住地,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实现“就地城市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发展增收和民生困难问题。实现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共同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从而让城乡均衡发展成为现实,为人民群众创造城乡共富的幸福生活。

  实现共同富裕,潜力在可持续发展,亮点在高品质生活。促进共同富裕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

  要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青山绿水蓝天、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就必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盘活美丽经济,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相统一,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相协调,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共同富裕,让全球近1/5人口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成长春,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标签 - 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模式,实现机制,发展差距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