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国际场合阐释和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相关实践不断推进,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继承。马克思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这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个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理论内核的时代呈现,是新时代条件下实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实践图景的现实方案,为当今世界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和价值指引。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在未来社会才能出现的理想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着眼于当前,针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从而各国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特征,强调世界各国利益与安全相互交织、生存与发展相互依存、前途与命运休戚与共,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文明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思想为文化底蕴,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人无义不信,国无义不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认为只有处理好义利关系,国家间才能做到义利兼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勾画了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坐标,即守望相助、弘义融利、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基于这种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各国尤其是大国对外行为的道德规范,强调世界各国应坚持民族间和谐、国家间和谐的原则,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导向,倡导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恒期望,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维护各国稳定、应对全球治理问题和促进世界和平都离不开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在对外事务中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共荣共损的休戚相关者。国家间只有加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谋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未来要继续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平等交往的基础。面对当今世界仍普遍存在的冲突对抗、恃强凌弱和拉帮结派等现象,我们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继续坚持对话不对抗、包容不排他、结伴不结盟,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发展繁荣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基于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经过多年的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与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扩大中外人文交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坚决反对少数国家秉持的“文明优越论”“种族优越论”和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大力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四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尽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多边主义意味着,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推动,大家的规则,大家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给整个世界“带节奏”,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当今世界,多边主义不仅是一种合作工具,而且已成为各方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应对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全球性问题,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吕虹,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