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尹俊 2022-01-07 10:47: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但同时,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日益显现。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题。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发展阶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当时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决定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进入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目标、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高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强调创新驱动。

  我国发展阶段的演变是由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客观发展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条件,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快速提升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面对人口多、底子薄、困难重重的发展条件,我国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活社会生产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推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再体现在速度方面,而是体现在质量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从概念看,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好不好”体现在是否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更加完整、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社会总体的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分配制度更加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宏观经济循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等。

  从范围看,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有短板”。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从时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都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砥砺奋进。

  从空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要求。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打破“发展惯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创新思想、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力求避免“木桶效应”。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2020年,我们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城乡的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还存在一定程度失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均衡。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找出发展中的短板,通过补齐短板来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可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享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既要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把“蛋糕”做大,也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尹俊,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 -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条件,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动力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