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心铭 2024-05-15 08:50:55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进行了深入、系统阐述。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有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其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关键词,需要认真研究、准确解读。

  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涵盖各个领域、包含多个学科、分为不同层级的学科体系,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是由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统一构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也就是说,每个学科都要用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揭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和知识的内容构成了各学科的学术体系,而表达理论和知识的概念就其语言形式即语词来说就是话语。理论、知识的内容同表达内容的学术语言的关系,就是各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学术体系是一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内容的体系;话语体系是表达这些理论、知识的学术术语的体系。话语体系离不开学术体系,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和战略方向。

  “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将三大体系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三大体系以及其他相关的如理论体系、史料体系等“体系”,被进一步概括为“知识体系”。“知识”是一个外延宽泛的范畴。人的认识是对客体的了解和把握,是对物质世界各种事物的“知”。“知识”是人类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积极成果的总称。感性知识、理性知识都是知识,语言也是一种知识;各学科的内容是知识,表达内容的话语也是知识。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是知识的结晶。理论和理论体系、史料和史料体系也都是知识。各种体系的知识,可以总称为“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社会意识,除认识外,还包含感情和意志等,即主体的态度和意向。社会意识是一个统一体,感情和意志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同认识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抓住问题的根本作出简明概括,指明了关键所在,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以及其中各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理论体系”“史料体系”等的建构都是适用的。

  2、建构各学科“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高度概括了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怎样建设这样的知识体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论述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提出了要有“独创性”的要求。他要求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同时特别强调,“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可见,“中国自主”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加明确的要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部分,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繁荣发展,在此基础上,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中国自主”。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中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学术资源,通过对前人传承下来的思想材料的加工来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形成新的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所要融通的,“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应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都可以成为有益滋养,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不要生搬硬套,要有批判精神。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各种资源,推进知识创新,才能实现“中国自主”。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坚持主体性、原创性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有“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他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中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原创性,就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实现“中国自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两个结合”做了深入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同样适用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指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优势,并将其融通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中,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3、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经常运用“体系”概念来表达,始终蕴含着体系化的要求。他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这些重要论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推进各学科体系化学理化。

  “体系”这一概念意味着其所指称的对象具有系统性。一门科学的“体系化”,意味着其中的知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系统。“学理化”的“理”,是理性认识的“理”,真理的“理”。一门科学的“学理化”,意味着其知识内容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停留于对现象的描述,其形式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性思维,严格遵循逻辑思维规则。体系化学理化是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

  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的整体。事物都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系统。认识对象所固有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性,决定了只有体系化的知识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对象,才能成为科学。客观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方面,理性认识才能揭示本质和规律。认识对象所固有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决定了只有学理化的知识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对象,才能成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是以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一定方面或一定层次为对象的学科,只有以深刻的学理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完备的体系论证自身理论的科学性,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科学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贯穿在人类科学史中,也存在于各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进各学科的体系化学理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推进知识的体系化学理化是认识和思维发展中综合性的工作。综合又是以分析为基础的。人类认识是在从分析到综合,又从综合到分析的循环往复中前进的。各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在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搞“集成”和“总装”,可以实现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其成果又可以指导各部分、各方面的研究,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补齐短板,为更高水平的综合创新提供新的基础,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推进各学科的体系化学理化。

  (作者:田心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张盼 审核 - 于波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