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群众反映,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网站搜索“高考志愿”等信息,反馈结果中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排名靠前,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近日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网站相关负责人,要求在网站醒目位置提醒考生认准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方网站,并确保官方网站优先推荐,切实维护公平和谐涉考网络环境。同时,教育部表示,还将会同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有关志愿填报指导APP、网站和机构进行调查,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将予以坚决打击。
某种意义来说,志愿填报是一场信息战,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撑。笔者十多年前参加高考时,各省招办虽然会统一印发一本集成了高校招生专业目录的厚厚的册子,但信息颇为有限,不过是近年来同一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以及今年各专业的招生人数,而缺乏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需求定位、发展前景、社会贡献之类的介绍,由此也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那时就已经有不少专门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互联网营生,电脑城里售卖专门制作出来填补空白的各种软件光盘也有不小的市场。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类似这种做高考志愿填报“对缝”生意的,仍然大有人在,而且恰恰是具有强大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占据有利位置的部分搜索引擎网站。它们依靠垄断地位在事关考生的人生关键抉择过程中上下其手,给考生错误的引导,阻断信息的顺畅流动。为了商业利益,罔顾社会责任,给考生以错误指引的行为非常恶劣。教育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对其约谈,既是敢于担当作为,也是对广大考生和家长负责的应有之义。
既要打击搜索网站利用考生信任,把考生引向中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等行为,更要看到志愿填报背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高校来说,一方面要把自身的权威招生信息和政策解读等相关信息披露在官方网站及其他平台的显著位置;另一方面也要派出本校精锐力量积极踊跃参与各地高考放榜后、志愿填报前如火如荼开展的现场咨询会,开展实地宣讲和解读。
同时,高中应当有所作为而非做旁观者。高考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培养的终点,还十分有必要“扶上马送一程”,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学校里应该重视和配置相关的师资从事报考咨询相关工作,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长远,让大家各得其所。经济学里有个术语叫消费者剩余,我们也要像商家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细分策略、挖掘消费者剩余一样,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算无遗策,尽量争取在志愿填报指导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建议,确保颗粒归仓、皆大欢喜。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