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锄 画/张文发 来源:求是漫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第2期《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文中指出:“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今,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运用“痕迹管理”开展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化倾向,正在演变为“痕迹主义”。对此,有关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大力纠正整治、规范优化痕迹管理。
倡导“工作留痕”的初心本是为了督促工作落实。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却“各炒各的菜”,有时候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挖空心思编材料、造报表,没有痕迹的也要“造痕迹、补痕迹”,急急忙忙补学习笔记,迎检资料论“公斤”。看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实际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因此,“工作留痕”一旦过度,就本末倒置,偏离了初衷,成了“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之所以蔓延,一方面,是部分党员干部奉行只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权力观,唯“领导重视”而行事,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抛在九霄云外,怕领导“打板子”、“丢帽子”,却不怕群众“拆台子”;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上级单位在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凡事要印证材料,要精准填表,特别是在运用考核“指挥棒”时,没有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而是流于形式、失之空泛,所以下级也就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痕迹主义”危害甚大,不仅影响党内“政治生态”,更破坏党群关系,在群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诚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痕迹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考核”给逼出来的,基层干部有苦难言,特别是一到年终大考,各种考核细则琳琅满目都往基层压,不管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都要往考核的“筐”里装,样样都要看记录、查文件、找“留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工作干得好,不如材料造得‘亮’”的错误导向,许多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工作留痕”上,而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本心。
根除“痕迹主义”滋生的土壤要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改变官僚主义作风,下基层调研不能只看“亮点”、观“盆景”,或者满足于“被动安排”,只听汇报,却不“深入田间地头”察实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既看干了什么事情,又看干出什么成绩。下级抓落实要唯实不唯上,摒弃“政绩秀”“材料政绩”,真抓实干,身入心至,不走形式不作秀,保证党的各项政策落细落小落实。
工作留痕要适度,“痕迹主义”要不得。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基层“减负”,让干事创业者轻装上阵。要狠抓源头治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减少考核材料的比重,挤干“痕迹管理”的“水分”,以实绩、实效论英雄,让那些敢扛事、能干事、善成事的干部“甩开膀子加油干”。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斗争精神,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干实事上来,用实干实绩赢得老百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