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没有文艺精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呢?
首先,文艺工作者要有深切的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也是文艺创作规律的根本体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灵魂,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创作文艺精品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要做到“身入”“情入”“心入”。唯有对人民饱含深情,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在人民的生活中感受生活本真,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藴,才能为创作出文艺精品奠定扎实的根基。文艺创作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与人民心贴心,真正懂得“为了谁”,艺术作品才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引发共鸣。
其次,文艺工作者要有坚定的创新意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文艺精品的基本品质之一。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把握时代、融入时代,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文艺工作者要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提高原创力,不断革新,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把创新精神融入血脉,形成坚定的创新意志,贯穿创作全过程,促使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不断迈上新台阶,才能创作出堪称精品的文艺力作。
再次,文艺工作者要有执着的工匠精神。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创作精品佳作,不能一蹴而就,也非朝夕之功。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可能产生精品。文艺工作者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更要志存高远,不放弃“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唯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艺术韧劲,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出流芳百代的文艺精品才可能水到渠成。